10月中旬,新疆油田3口超深井全部開鉆,設計井深8800米,為準噶爾盆地井深之最。
近年來,面對極為復雜的油氣地質條件和老油區資源不足的壓力,新疆油田廣大物探科技工作者聚焦資源勘探,從砂礫巖到火山巖,從中淺層到深層,從常規到非常規,不斷探尋深藏地下的油氣“寶藏”。
技術攻關 七大領域獲發現
近年來,新疆油田集中優勢物探兵力,在瑪湖凹陷、吉木薩爾頁巖油、東道海子凹陷等七大領域,開展“兩寬一高”地震采集和處理解釋配套技術攻關,實現了五大進展。通過扎實的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攻關團隊研究出以高精度近地表建模、近似真地表疊前偏移為代表的配套技術,實現盆地南緣“雙復雜”構造成像從有到準的轉變。
瑪湖凹陷的地震多次波非常嚴重。地震多次波就像六耳獼猴一樣,與真地層一次反射波混在一起,無法分清哪個才是“孫悟空”。攻關團隊科研人員創新研發了“層源雙控”多次波識別及壓制等兩項關鍵技術,找準了多次波的源頭,讓解釋人員見到真正的“孫悟空”。
保真提高分辨率是地層巖性油氣藏識別的基礎。近年來,新疆油田“雙高”地層巖性CT科技創新團隊,創新研發了全層系Q補償、“層源雙控”多次波壓制等一系列國內外領先的高分辨率、高保真物探技術,使準噶爾盆地地層巖性目標成像看得清、識得準,從源頭提高了資料的均勻性、覆蓋密度、保真度。
創新研究 在南緣尋找大中型氣田
“層源雙控”多次波識別及壓制等關鍵技術的形成和應用,在勘探中大顯身手。今年3月,呼圖壁構造帶呼101井、呼102井首獲突破,展示出規模成藏潛力。
突破的背后,是科研人員日復一日的付出和努力。2008年,雷德文是南緣下組合聯合研究負責人。一頭扎進勘探“迷宮”的他,整合國家、集團、油田公司三級前陸研究項目,帶領研究團隊系統開展資源潛力評價、構造模式研究、深部碎屑巖規模有效儲層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明確了盆地南緣下組合具備形成大油氣田的優越條件。
2010年以來,準南研究團隊先后攻關形成了山地復雜構造地震成像技術,建立了復雜前陸沖斷帶多滑脫層沖斷疊置構造新模式;首次將準南前陸目標劃分為繼承背斜型、反轉背斜型、三重疊置背斜型、隱伏構造型等類型;創新集成復雜構造成因機理與圈閉可靠性評價技術,推動了構造形態和高點準確落實;創新應用露頭、鉆井、地震三位一體沉積體系分析及儲層預測技術;首次提出北天山山前帶下組合7000米以深仍然存在深埋規模有效儲層,具備高產條件。終于,呼探1井試油獲高產工業油氣流,盆地南緣下組合勘探實現歷史性突破。
破除瓶頸 油氣勘探多點突破
新疆油田持續完善近地表結構研究系統、采集技術設計參數論證分析系統、地震資料處理質控系統等六大應用系統,積極探索數智型一體協同勘探作戰網,助力油氣勘探研究。
針對南緣“雙復雜”地區,勘探事業部副經理朱明帶領團隊,提高地震資料成像精度,準確落實深層目標。同時,通過釘“鐵釘子”、扎“鐵柵欄”、建“鐵籠子”三步法做好表層調查,建好淺表層礫巖模型。抓住速度核心,打造南緣速度研究專業團隊,建立一套以速度評價為核心的圈閉評審流程,確保圈閉可靠。集成關鍵技術,針對“雙復雜”構造高精度成像瓶頸技術,集各家所長,合力攻關。
圍繞如何實現綠色地震采集,新疆油田開展了可控震源航跡設計、單只檢波器接收、電火花替代雷管激發采集微測井等技術的研究,形成了配套的采集技術系列。
瑪湖凹陷致密油、頁巖油勘探,新采集7塊的高密度三維地震,最高覆蓋密度達800萬道以上,為小斷裂和薄儲層識別,砂體橫向疊置關系分辨及水平井軌跡設計打下扎實的資料基礎。隨著高密度三維地震資料的采集、反演技術從疊后走向疊前以及地震處理解釋技術飛速發展,多個技術瓶頸得到有效突破,從而推動多個規模油藏的發現與探明,有力助推了瑪湖凹陷10億噸級儲量的發現與落實。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