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聞風 通訊員 陽艷)10月7日,在華北油田“安眼工程”的中樞神經——質量安全環保監督中心風險管控中心視頻監控室內,監控大屏上公司各個油氣生產施工現場畫面盡收眼底,監控鏡頭在各個風險作業點間不斷切換著,值班員工聚精會神做好監控,檢查每項施工作業情況,確保生產安全。
華北油田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推進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要求,按照“牢牢抓住風險防控主線,高效推動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加強風險動態研判和超前預警,確保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風險隱患防治到位”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施工預約、風險研判與管控措施審核、預警信息推送、措施落實情況“四不兩直”與視頻“雙查”驗證、問題糾正和考核管理“六步法”預警管理工作流程,實現了風險預警防范工作閉環管理。
今年年初以來,華北油田發布公司風險預警信息200多期,制定管控措施6500余項,通過電話查驗、視頻監控等方式跟蹤風險作業160余項,嚴、細、實地開展作業風險研判工作,真正實現安全監管“看得見、看得懂、管得住”。
油田利用風險管控中心的視頻監控、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實現對施工作業現場及生產場所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監控;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的智能識別與主動預警,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目前,油田已集成了包括油氣站場、單井、油氣跨河管道、井下作業、高危作業等視頻信號4400余路,智能化監督優勢初步顯現。
自今年2月起,“安眼工程”有了AI智能識別功能后,通過篩選27種違章算法,按動火作業、吊裝作業等7類高危作業及井筒作業分類,完成算法配置列表,其中15種通用算法已經在10個單位714個攝像頭上布置試用。該功能的運行,實現了若有異常事件時,監控人員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預警、第一時間處置,極大地提高了風險研判工作的及時性、有效性。
進入夏季原油生產黃金季以來,油田各項風險作業居高不下,平均每天風險作業約400余項。其中,地面施工與檢維修100余項,井筒工程300余項。通過充分利用“安眼工程”預警平臺,精準研判、精準監督、精準防控、精準治理,網格化篩查風險,分類分級研判措施,確保每一項風險防控措施科學有效。
今年年初以來,監督中心日常監督檢查二級單位29個,風險作業現場2000余個,場站及場所近1000次,堅持每周向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發送檢查問題整改及問責督辦清單,有效發揮了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作用。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