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底,長慶油田公司今年原油產量同比增長逾1.6%,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逾3.5%,按年初目標踏線穩步推進。
已穩居全國油氣田產量榜首的長慶油田,油氣產量當量屢創新高的一個主要動力,就是在資源勘探上的有力保障。而這其中,地震技術支撐油氣勘探開發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挑戰極致 讓“非常規”變常規
近年來,鄂爾多斯盆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全面進入了致密油氣、頁巖油氣等非常規資源時代,而這類儲層多與烴源巖、煤層伴生,地震反射信號被淹沒在強反射背景中。長慶的物探科技工作者,要在黃土塬底下抽絲剝繭,開展微幅度構造、小斷層、薄儲層預測及水平井軌跡導向,世界上無可借鑒。
針對生產需求及面臨的難點,長慶油田物探工作者突破常規思路、常規技術,開展黃土塬“雙高”地震處理、地震地質綜合研究,構建地震地質工程一體化應用模式,集成創新6項關鍵技術、自主研發4項瓶頸技術,助力非常規油氣規模高效勘探開發。
推動頁巖油高效勘探開發。鄂爾多斯盆地非常規油氣區地表巨厚的黃土層就像一層障礙,制約了目的層地震的成像精度。為了撥開這層障礙,技術人員創新黃土塬高精度成像與高分辨率處理技術,地震資料品質得到大幅度提升。地震解釋人員圍繞薄儲層、紋層、甜點、微幅度構造及小斷層識別,自主研發4項“非常規”技術,并以此構建了“5個階段9位一體”的地震地質工程全過程一體化支撐模式。這相當于在頁巖油水平井鉆探的5個歷程中的9個岔路口,設置了9盞探路燈,照亮了水平井鉆進的最優路徑。
支撐海相頁巖氣勘探取得重大進展。針對盆地西部下古生界奧陶系烏拉力克組海相頁巖氣儲層橫向變化快、高產富集區控藏因素多及地震資料分辨率低等難點,攻關形成復雜構造區疊前地震深度偏移成像技術,融合地震地質多信息,建立了地震頁巖氣甜點參數評價標準,準確預測了頁巖氣甜點分布范圍,部署的多口頁巖氣井獲高產氣流。
促進環西勘探開發打開新局面。環西地區斷層發育、構造復雜、遠離烴源巖,勘探難度大。2020年以來,改變以往構造、儲層預測的單兵作戰思路,從油氣成藏的角度,加大地震地質一體化,對疏導體系、優勢儲集空間、良好的保存條件進行綜合評價,在平面上明確三者的最優組合,并分區總結了“梅花式”“裙擺式”“梯田式”的成藏模式,有效支撐油氣富集區優選及井位部署,打開了該區勘探開發新局面。
助力盆地西南部大氣田發現。針對隴東地區“深薄非”地質預測需求,通過持續科研攻關,形成了深薄致密砂巖氣藏一體化地震描述方法,高效支撐天然氣探井成功率提高14.5%。在青石峁地區利用地震對地下構造識別具有“放大鏡”的優勢,實現了5至10米小斷層的識別,搞清了不同期次、不同規模的斷裂對成藏的影響。地質地震緊密結合,發現了多口高產工業氣流井,為寧夏首個千億立方米大氣田的發現貢獻了物探力量。
管理變革 讓效能最大化
近年來,跨入地震“節點三維”快速發展新時代的長慶地震勘探工作,呈現出資源用量大、質控環節多、生產周期長、精度要求高、專業人員少、時間要求緊的特點。長慶油田持續解放思想,突破思想桎梏,構建了更加契合油田新時代發展的管理模式。
構建組織新構架,形成更加契合的管理模式。增設物探專業首席專家,強化頂層統籌管理,保障管理運行高效;成立物探工程項目組,設立采集、處理解釋兩個靠前指揮點,全流程靠前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打造地震地質一體化“三清一組”團隊,逐步實現地震地質工程和現場應用協同共進,最大程度發揮地震技術的作用及價值。
開辟質量管控新路徑,突出全鏈條精品管控。采集方面,結合節點儀器盲采+高效的特點,固化形成了“對達標、代碼化、閉環式”9字質控新模式,提升了管控效率,保障了采集質量。處理解釋方面,創新形成“全流程、重過程、335級質控、3定+2控”管理模式,逐步實現處理解釋“全鏈條精品管控”,管住了工程質量,保住了勘探成果。
推行生產組織新理念,跑出技術應用加速度。采集制定“超前部署、錯峰施工、資源共享、連環作業、效益發展”20字運行方針,生產效率提高5倍以上。處理解釋構建“一體兩翼+N”的開發科研生產格局,實現一體化協同工作,提升支撐速度。
精準爆破 實現大豐收
在頁巖油、環西中生界、高效深層致密氣、海相頁巖氣等多個領域,長慶油田物探技術精準爆破,多點開花,實現了大豐收。
在慶城地區利用連片三維地震,優選頁巖油甜點區7450平方公里,支撐完鉆頁巖油水平井428口,平均油層鉆遇率為81.8%,為慶城10億噸大油田的發現及首個百萬噸頁巖油開發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地震地質一體化助力環西多個層系勘探獲得突破,成為高效勘探開發的另一個重要接替目標區。地震地質油藏綜合評價技術,推進了郝灘勘探開發一體化進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有效支撐了青石峁氣田開發,地震地質聯合研究提供完鉆開發井中“Ⅰ+Ⅱ”類井比例達到96.82%。地震優選海相頁巖氣地質甜點區面積為440.4平方公里,有效支撐了井位部署。隴東致密氣新區水平井平均氣層鉆遇率從43.6%提高到53.9%,為打造天然氣生產基地和氣化隴東作出了貢獻。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