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由三峽集團開發建設的世界超高海拔地區(海拔3500米以上)裝機容量最大、調節庫容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青海格爾木南山口抽水蓄能電站正式開工。項目規劃裝機容量240萬千瓦,計劃于2030年實現全部機組投產。
作為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優、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儲能方式,在“能核盡核、能開盡開”原則下,近兩年,一大批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建設、集中投產,推動我國抽水蓄能行業進入提速發展、高頻運行的新階段。
發展速度超出預期
“大力發展抽水蓄能,以支持高比例新能源發展,已經成為業內共識。”在近日召開的抽水蓄能產業發展與裝備制造論壇上,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抽水蓄能行業分會副秘書長韓冬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風光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的躍升發展,使得新型電力系統對儲能設施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電力負荷持續增長,電力安全保供形勢十分嚴峻。而抽水蓄能具有調峰填谷、調頻、調相儲能、事故備用和黑啟動等多種功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為推動抽水蓄能行業發展,2021年9月,國家能源局印發的《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三五”翻一番,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四五”再翻一番,達到1.2億千瓦左右。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經營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劉建峰指出,規劃為抽水蓄能產業發展、建設與運行提出了清晰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是指導抽水蓄能行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于保障我國抽水蓄能科學、有序發展至關重要。
韓冬指出,《規劃》發布實施以來,我國抽水蓄能產業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截至目前,抽水蓄能在建裝機規模超過1.8億千瓦,這是我們在‘十四五’初期沒有預料到的成績。”
仍存在一系列挑戰
抽水蓄能快速發展的同時,裝備制造和人才短缺風險,引發了業內擔憂。
哈爾濱電機廠市場部總經理王向志算了一筆賬,已有水電站機組需要進行升級改造和重建、擴建,由供能到調能功能轉變,水電需擴機一倍,運行小時數降低一倍,約有2億千瓦水電規模要進行寬負荷改造。國際方面,非洲和南美地區電力需求旺盛,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全球水電機組平均運行期已達32年,整體進入改造周期,運維服務業務需求迫切。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目前,全國儲備抽水蓄能247座,規模達3億千瓦。劉建峰認為,抽水蓄能地區布局有待優化,尤其是西北地區是我國新能源規模化、基地化開發重點區域,目前五省區尚無已建抽水蓄能電站,僅有3座(380萬千瓦)在建項目,未來需結合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和電力外送需要,加強抽水蓄能布局和建設。
此外,中國電建設集團北京勘探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靳亞東指出,隨著抽水蓄能電站蓬勃發展,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也被各方重視。一批利用梯級水庫作為抽水蓄能電站上、下水庫的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已規劃并逐步實施,如兩河口、潘家口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這些電站上、下水庫已有水庫,可節省全部或部分水庫建設、輸電線路投資,常規機組發電與抽水蓄能機組發電可互補,汛期可增加發電量,增加整體效益。但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存在下水頭偏低、機電及輸水系統投資大、調度運行復雜等問題。她建議,推薦混合式抽水蓄能站址作為重點實施項目時,要充分論證,慎重選擇,不可簡單地認為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一定經濟型更好,在設計過程中,涉及水庫消落深度過大、抽水可靠性等特殊問題要予以重視。
具備可靠制造交付能力
韓冬指出,如何促進抽水蓄能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避免出現階段性產能不足或產能過剩,是擺在行業面前的一大課題。
對此,相關企業已積極行動。王向志指出,為適應抽水蓄能大規模發展需求,哈電集團超前謀劃布局、統籌組織推進,累計投資近23億元。其中,抽水蓄能先進制造產業基礎再造項目建設,累計計劃投資15億元;水力發電設備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累計計劃投資3.35億元;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累計計劃投資4.5億元。新增廠房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新增設備15臺,全部達產后,在公司原有20臺產能基礎上,再增加抽水蓄能機組25臺套。“到2025年末,哈電集團具有完全自主產能45臺套。若適當利用社會資源,能夠具備年產能不低于50臺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的制造、交付能力。”
韓冬指出,促進抽水蓄能產業鏈高質量協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解決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他建議,盡快建立產業鏈協調機制,及時對全產業鏈產能情況予以跟蹤,對產能需求情況進行預測。
針對抽水蓄能大發展可能出現的創新人才、管理團隊、施工項目經理、監理單位等“管不過來”“干不過來”“畫不過來”問題,劉建峰認為,要加快抽水蓄能電站機械化快速施工研究,推進TBM(目前最先進的洞挖施工設備)應用,實現抽水蓄能電站群地下廠房洞室群的全面機械化、智能化建造,其綜合效益更大、挑戰性和創新性更高,這也是行業全面智能化機械化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