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既在閥門里,又在閥門外,只要有管道的地方,都要用到控制閥。”大眾視野里鮮為人知的控制閥,卻是流程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
截止、調節、導流、穩壓、分流、溢流泄壓、防止逆轉……傳感器將溫度、壓力、流量等數據傳輸至中控系統,觸發閾值后通過驅動部分自動控制閥門開合程度,從而改變流體流量。浙江力諾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曉宇以“管道機器人”的形象比喻,來描述控制閥之于工藝管道“承上啟下”的作用,和自動化賦“智”的能力。 在近日接受《直面掌門人》欄目專訪時,陳曉宇為這份事業注入了更多的家國情懷與產業抱負:“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技術攻關破解‘卡脖子’技術,提升我國控制閥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加速實現進口替代。” 從草根初創到謀篇布局,再到2020年登陸資本市場,迎來發展蝶變,展望未來,陳曉宇勾畫了一張“內生+外延”雙輪驅動的戰略圖:“依托自身管理的提升、品牌的建設、技術的升級和產能的擴容,爭取讓力諾在兩三年內再發生一次質的變化。”
生于“中國閥門之鄉”溫州的陳曉宇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進入閥門行業主要是源自家族的傳承。“我舅舅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從事閥門制造,對于那時候的我來說,在家族企業里工作也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只是沒想到,這一行一干就是30多年。” 同樣令彼時的陳曉宇未曾想見的是,如今其創辦的浙江力諾早已“青出于藍”,從溫州數千家閥門企業中脫穎而出,躋身控制閥賽道的第一梯隊。 制漿造紙是浙江力諾率先涉足的應用領域。2003年至2008年,公司一直深耕紙漿造紙業,“埋頭”提高閥門在這一領域的調節精度和使用壽命。短短5年間,公司即實現了銷售額破億的發展躍升,快速從一家初創公司成長為國產制漿造紙控制閥的隱形冠軍。 來到浙江力諾的第二個“五年”,陳曉宇不再滿足于僅僅圍著“紙”打轉。“我們逐步嘗試著向精細化工、能源化工、環保、礦業、冶金、醫藥等更多行業拓展。”陳曉宇坦言,“相較于業內的老牌龍頭,我們發展歷史短,在新領域的應用案例就偏少,要想進入大型客戶尤其是央企的供應鏈,勢必會面臨極其嚴格的資質審核,并且需要提供同類的應用業績。” 面對這一難題,陳曉宇選擇了主動出擊、不斷嘗試。“我們開始從一些國外客戶做起,他們相對看重企業的管理體系和裝備。積累了一定業績及經驗后,我們逐步從一些國內大客戶非核心的外圍裝置做起。” 探索、漸進、厚積的基礎上,浙江力諾從客戶“痛點”尋找“突破點”。陳曉宇以和中海油的合作為例,公司產品通過技改完全替代了進口閥門,為客戶降本的同時實現了增效。“每次看到電視里說國內海上首座大型稠油熱采開發平臺開采的新聞,我們都覺得特別自豪,因為上面就有用我們力諾的產品。” 而對于下一步的市場戰略,陳曉宇表示,公司將繼續深挖精細化工、制漿造紙等優勢行業,并加大對石油石化等戰略行業的開發力度。此外,公司還將依據市場情況布局新興行業以及適時進行產業鏈的延伸開拓。以新能源領域為例,得益于多晶硅、鋰電池的迅速發展,以及公司的提前布局,近兩年,公司在這一板塊的營收增長實現較大突破。
“我覺得一個企業的成長,包括科技的進步、技術的迭代。”在陳曉宇看來,質變的發生,往往需要量變的積累,“要靠時間和經驗去堆出來”。 聚焦控制閥本身,陳曉宇介紹道,這是一種相對通用的產品,因而其應用的迭代更多來自對相應工況的深度了解和分析,來尋找到與之更加匹配的制造工藝或者材料應用。 “我們原來有一個覺得不可逾越的工藝,就是運用在蒸煮高壓系統上的一臺閥門,叫鍋蓋閥。當時世界上基本只有兩三家企業能生產。”作為國內首家向這一工藝發起沖擊的廠商,浙江力諾通過深入了解應用端的客戶需求,在不斷的試錯、碰撞與磨合中,最終“撞”出了一款完全國產化的鍋蓋閥。陳曉宇難掩欣喜地說:“我們的產品一出來,一下就把這臺閥門的價格從一百多萬元打到了四五十萬元,還大大縮短了工期,客戶非常滿意。” 像這樣邊干邊想,在解決客戶“痛點”、難點的同時,突破“卡脖子”技術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浙江力諾與確成股份聯合研發的釜底閥,采用翻板式結構設計,實現了原先進口品牌無法達到的自動投料功能。這種結構設計后續也為新和成解決了類似難題。 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結合,則是浙江力諾在技術攻關、前瞻布局上的另一抓手。據悉,公司現已與蘭州理工大學、溫州大學等院校達成合作,投建模擬流量實驗室,與其在實驗裝置和人才兩方面形成互補,進行高溫、低溫材料,密封件等方面的研究。 技術縱向突破,產能橫向擴張。陳曉宇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浙江力諾IPO募投項目均已結項。新工廠投產以來,公司2022年下半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幅高達54.07%。而目前,新工廠的產能規劃還未達到最大化,尚余規劃空間,預計未來產能可以滿足公司15億元的生產產值需求。 站在更高的資本舞臺上,陳曉宇也對浙江力諾的未來提出了新的期望:“我希望憑借資本市場的加持和我們自身的努力,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成為控制閥行業的標桿企業,也推動整個中國控制閥產品在世界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