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在南海東部海域正式投用,開始規模化向海底地層注入伴隨海上石油開采產生的二氧化碳。該項目的成功投用標志著我國已擁有海上二氧化碳捕集、處理、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技術和裝備體系,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上午9時30分,在距離深圳西南約200公里的恩平15-1平臺上,高碳原油生產井、生產處理系統、二氧化碳壓縮機及分子篩脫水橇等設備依次啟動,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加壓至氣液混合的超臨界狀態,通過一口二氧化碳回注井,以初期每小時約9噸的速度回注至距平臺3公里、海底地層800多米的咸水層中。
據介紹,二氧化碳回注的地層具有“穹頂”式的地質構造,該地質構造類似一個倒扣在地底下的“巨碗”,具有自然封閉性,能實現二氧化碳長期穩定封存。該項目預計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累計將超過15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
恩平15-1平臺是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平臺,于2022年12月投產,作業水深約80米,所在油田群高峰日產原油超過7000噸。恩平15-1油田伴生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5%,若按常規模式開發,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僅對海上平臺設施和海底管線造成腐蝕,還將增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國海油在恩平15-1油田實施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開展地質油藏、鉆完井、工程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構建安全可控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術和裝備體系,攻克了海上操作空間受限、海洋高濕高鹽環境、高難度淺層大位移水平井等一系列難題。
我國海域沉積盆地分布廣、地層厚度大、圈閉多,具備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質條件。今年1月自然資源部首次發布海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預測封存量達2.58萬億噸。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的投用,奠定了未來“岸碳入海”的技術支撐和現實條件,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
據了解,中國海油已經在廣東惠州啟動我國首個千萬噸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集群項目,未來將捕集大亞灣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船舶等方式輸送到海上進行封存。中國海油還將繼續推動前沿領域研究,聯合材料業、設備制造業和海洋工程業等多個行業,對二氧化碳源匯匹配、捕集、輸送、封存、監測、利用等開展技術攻關與工程示范,率先在南海東部海域打造出油氣資源綠色開發和全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基地。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