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柳智青)4月22日,碧波蕩漾、草長鶯飛的吉林松原查干湖景區內,亞洲陸上最大采油平臺——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16號平臺與濕地美景融為一體。“這個平臺通過智能分注、一體化橇裝集輸及光伏發電等技術,石油采收率提高8.7個百分點,整體能耗降低25%。”新立采油廠總工程師張成明說。
“十三五”期間,面對資源品質不斷下降和低油價的雙重挑戰,吉林油田解放思想、打破常規,通過持續創新與實踐大井叢建產技術,原油產能建設逐漸轉型升級,探索形成了以提高單井產量、提高區塊采收率、降低產能建設投資、降低開發生產成本“雙提雙降”為核心的大平臺集約化建產模式,在節約土地、提升效益等方面優勢顯著。據統計,2015年以來,吉林油田累計完成3口井及以上的平臺建設725個,占全部產能建設的80%以上,其余采用分散式建井,共節約永久征地170萬平方米以上。
在方案設計方面,油田創新多專業一體化交互優化工作模式,形成了不同條件下平臺產能建設經濟評價方法,實現了從小平臺向大平臺合理井數整體開發、由地面受限的被動優化向全面推動的主動優化轉型,保障了方案源頭“技術最優、成本最低”。
在工程技術方面,油田形成了以鉆井提質提速、節能降耗為目的的大平臺鉆井技術系列,推廣應用鉆井液不落地處理技術,實現綠色生產節能減排;攻關完善了大平臺工廠化作業技術系列,實現鉆井投資下降15%,鉆井周期縮短32%,集團化壓裂提產60%。
地面建設運維方面,油田形成了大井叢地面控投、降本技術系列,堅持橇裝化及模塊化設計理念,試驗、推廣了雙井抽油機、液壓抽油機等大井叢低成本舉升工藝技術,降投資、控成本。積極推進新能源融合發展,探索推行綠電孤網運行模式,打造零碳示范區;推廣低成本物聯網技術、智能化管理、少人或無人值守模式,管控水平進一步提升,節省地面投資15%,降低地面運行費用30%,減少一線操作員工40%。
近兩年來,吉林油田堅持強化新理念、新技術應用,突出開發方案的價值創造本質,持續深化工程與地質、地面與地下、技術與經濟、油氣與新能源一體化優化,嚴格把控油田開發方案設計源頭的效益關和方案實施過程的成本關,持續推動大平臺集約化建產模式迭代升級。
作為大平臺集約化建產的典型代表,16號大平臺創新應用了井網重構、集團壓裂、智能分注、液壓采油、一體化橇裝集輸及光伏發電等技術。依托自主設計、建設和維護的物聯網系統,逐步實現油藏智能化管理,管理層級也由隊級壓縮為班組級,并逐步過渡到無人值守,生產管理效率提高25%以上。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