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精信化工集團酸相法CPE技術開發紀實
2013年,對于河北精信化工集團來說可謂躍進之年。總投資59億元的氯化聚乙烯(CPE)改性合成橡膠項目正在熱火朝天的施工中,預計11月在衡水市河北精信科技產業園試車投產。一個數億資產的化工助劑生產企業,靠什么核心技術支撐59億元的項目?靠精信化工自主研發的酸相法CPE生產專利技術。
事情還得從前些年說起,集團總工程師、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首席專家王興為在研究中發現,CPE彈性好、適應性強、使用壽命長,可作為替代天然橡膠材料的特殊橡膠。CPE不僅能夠在膠管、電纜、輸送帶、橋梁支座、防水材料五類產品中替代天然橡膠且性能更好,成本卻只有天然橡膠的三分之一。由于這五類產品目前在中國占有千億元的市場產值,如果CPE的能夠大規模生產、替代天然橡膠,不僅可以保證我國橡膠企業獲得充足廉價的原材料,還可實現與工程橡膠產業的深度融合。
然而,當年國際上生產氯化聚乙烯的方法上僅有一種,即水相法。該工藝不僅需要使用大量水資源,而且環境污染嚴重。要想在此工藝技術實現突破,就必須拿出自已的“獨門絕技”。從來就有著一股永不服輸勁頭兒的精信人決心攻克這一瓶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于器。“沒有科技人才的研發,談不上核心技術,就是用金磚砸,也要砸出一個人才洼地來!”董事長張保發的話擲地有聲。
精信化工集團一方面調兵遣將,組成了由集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王興為親自掛帥的課題攻關小組,一方面采取“借梯上房”、“借才生金”戰略,相繼高薪聘請了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博士生導師李和平,北京化工研究院著名教授霍金生等17名國內行業權威來此“落戶”;同時,投資3500多萬元建設研發中心,配置有目前國際先進的德國布拉本德流變儀、開煉機、無轉子流變儀、日本電子萬能拉力機等國內外尖端研發設備120余臺套,實驗裝備水平達到國內頂尖水平,這些都為氯化聚乙烯改性合成橡膠項目研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過近三年的艱苦攻堅,課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種新的CPE生產工藝——酸相法誕生了。從某種意義上講,該工藝技術真正做到了節能環保,與國際上目前使用的水相法工藝相比,節水三分之二,且無環境污染。
唯有科技創新,企業方能立于不敗之地。集團總工程師王興為說,“低水耗、無污染、低成本的‘酸相法’氯化聚乙烯產品,去年已通過了國家橡膠制品檢測中心權威鑒定,先進的工藝、優質的產品奠定大規模生產的基礎。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打造了59億元投資項目,企業更有了石破天驚的跨越!”據悉,項目建成后,將形成30萬噸橡膠型氯化聚乙烯、30萬噸通用型和30萬噸專用型橡膠彈性體的年生產能力,年產值可達128億元,利稅近30億元。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