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英 通訊員許明飛)截至2月8日,大港油田首個光熱替代示范區(qū)成功投運1個月。這個示范區(qū)將光能、熱能、空氣源等新能源與油氣生產融為一體,呈現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面貌,標志著大港油田多能互補清潔生產新模式正式開啟。
這個示范區(qū)每年可節(jié)省電能消耗170.17萬千瓦時、燃氣消耗29.8萬立方米。按照碳排放指標計算,每年可減少碳排放2149噸,油氣生產向低碳化目標又邁進一步。
“十四五”是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期。大港油田在新能源業(yè)務規(guī)劃中,融合工藝升級、清潔替代、數智化等技術,打造油氣與新能源一體化發(fā)展格局。結合地面建設情況,大港油田積極探索新能源替代路徑,2021年篩選確定劉官莊5號井叢場為首個綠色低碳井場示范區(qū),并于當年規(guī)劃實施。
這個示范區(qū)有11口二氧化碳吞吐油井,其中9口抽油機井,井場日產液184.74立方米、日產油20.58噸,含水率達88.86%。因其屬稠油—特稠油油藏,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膠質瀝青質,低蠟、低凝固點”的“三高兩低”特點,增加了原油輸送難度。為保證正常輸送,井場抽油機井筒伴熱采用傳統(tǒng)的電伴熱、水伴熱工藝,產液井采用高架罐電加熱方式,經加熱爐加熱后拉運,井場用氣為拉運壓縮氣,全年耗電量為475.95萬千瓦時、耗氣量29.8萬立方米。高耗能、高碳排、高運維等運行方式已不適應新型地面模式的要求。
為實現新能源的效益開發(fā),大港油田創(chuàng)新思路,通過對油井產量、含水、摻水、外輸溫度、原油物性、熱負荷測算等方面的綜合優(yōu)化研究,在以往光熱應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做強技術儲備,優(yōu)化采用“光熱+儲熱+空氣源熱泵+電輔熱”新工藝,替代傳統(tǒng)的電加熱和燃氣加熱方式,為井場摻水、外輸及井筒伴熱提供熱能,形成綠色、高效的地面工藝系統(tǒng)。
有關技術負責人介紹,到2025年,大港油田將把光熱技術替代傳統(tǒng)加熱技術逐步推廣到油氣生產單位。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