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破立之間,永嘉泵閥勇闖“三重門”

作者: 2022年12月16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展會成果不錯,趁著出國,這幾天再拜訪一下客戶。”近日,德國杜塞爾多夫閥門世界博覽會舉行,據永嘉縣超達閥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俞德柱介紹,這次出國收獲不小。包括超達在內,永嘉東寶、紐頓等5家


“展會成果不錯,趁著出國,這幾天再拜訪一下客戶。”近日,德國杜塞爾多夫閥門世界博覽會舉行,據永嘉縣超達閥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俞德柱介紹,這次出國收獲不小。

包括超達在內,永嘉東寶、紐頓等5家泵閥企業,時隔三年,再次參加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性閥展會,收獲一筆筆訂單。

第一時間組團外出搶訂單,作為浙江省26個山區縣中唯一單體產業產值超300億元的產業,永嘉泵閥產業煥發出的新活力,為開拓新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泵閥是溫州五大傳統優勢產業之一,永嘉則是“中國泵閥之鄉”,作為26山區縣“第一產業”,眼下永嘉泵閥正向“600億元”產值沖刺,直面土地、人才要素制約,“粗放+經驗型”管理“黑洞”,“卡脖子”技術難題等瓶頸問題,闖關破陣。

在現實困難和新期待之間,“鐵疙瘩”如何破立,尋找產業創新發展的“邏輯”,又將怎樣破繭成蝶?


出走還是留下 重塑泵閥工業新版圖




走進甌北街道東甌工業區,民房緊密排列,住房和廠房雜居,環境臟亂,經過30多年發展,這個占地2575畝的園區,是永嘉最大的老舊工業區塊。

永嘉“八山一水一分田”,缺地,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多年前,因為難以打開發展空間,永嘉泵閥企業一度外遷到麗水青田等地。據不完全統計,溫州規上泵閥企業50多家搬到了麗水,其中主要來自永嘉。

沉疴積弊,東甌工業區內,一場破舊立新的改造,如火如荼展開。

“再晚一點,我外地廠房都要買下來了。”新凱閥門創辦于1993年,近年來廠房規模難以匹配企業生產需要,產能上限難以突破,林叢新也想到了去外地發展。

但這次林叢新選擇留下來。讓他留下的,是永嘉縣企業“零土地”技改。今年6月份,新凱閥門占地約1000平方米的簡易倉庫房被拆除,新凱閥門的容積率,將由現在的0.8提升至2.3。

無獨有偶,今年立信閥門僅用時一個月,就成功拿下白水馬岙地塊的35畝用地。“現在有了新廠房,發展的底氣就足了!”立信閥門集團董事長王啟耐坦言。

聯動推動泵閥企業零地技改,高耗低效企業整治,永嘉以泵閥產業集聚區的甌北為試點,在全市率先啟動工業全域治理,聯動推進老舊園區和城中村改造。

重塑工業新版圖,永嘉全面梳理3000多畝地塊,確保建設用地指標40%以上用于工業,其中大部分用于泵閥產業發展。啟動專精特新園區、鍛鑄造配套園區、系統流程裝備小微園等一批產業園建設。當地把泵閥確立為永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核心主導產業,打破原有泵閥集中于甌北的局面,推動泵閥產業向烏牛和橋下“兩翼”延伸。

泵閥發展的“第一重門”,是跨越生產要素制約,強化工業新版圖支撐。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為永嘉泵閥量身定制“一縣一策”,包括土地在內,永嘉加速破解人才、資金等要素制約。

如永嘉縣成立全省首家中高職一體化學校——溫職院永嘉學院,設立泵閥制造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專業,培育本土泵閥技術人才;永嘉創設“泵閥共富貸”,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優質泵閥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等。



從制造到智造 “數字化”撬動產業效益改革




“老機器都還能用,怎么要換新?”浙江永球科技有限公司經過30多年發展,從小作坊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面對父親的疑問,“二代”接班人楊木森用“智造”為父親解惑。

2020年,永球打造永嘉地區首批機器換人數字化生產車間,數字化設備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方式。

紐頓流體的智能生產車間。永嘉融媒供圖

從制造到智造,永球原來需要5名工人、5臺設備做的產品,在一臺設備上就能全部完成,可以將3個月的生產周期縮短至1周。加上企業MES(制造執行)系統運用,全崗位無紙化流轉、全流程可視化監控成為現實,技術人員僅需操作設備上的數控面板,有效降低紙質圖紙帶來的出錯率。

“我們數字化進度已經達到97%左右,全面打通了企業的各個環節,給我們帶來了近3倍的產能提升。”楊木森介紹,今年企業產值已超過1億元,同比增長約40%。

“數字化”帶來甜頭,近年來,永嘉泵閥企業紛紛改革,撬動提質降本增效。近三年,永嘉每年推進泵閥企業智能化改造120項以上,基本實現規上企業全覆蓋,該縣工業泵閥因此入選全省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試點縣(市、區)創建名單。

永嘉還與浙大、華為等機構,共建國內首家NB-IoT智能泵閥聯合創新實驗室,圍繞產品智能化、制造數字化、服務平臺化進行共性技術攻關,并免費向試點企業提供服務。

同時,引進蒲惠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數字化改造主體服務機構,為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提供云MES服務,讓企業銷售、采購、生產等全流程各環節上云、上網,實現可視化精準管理。

永嘉泵閥(工業閥)產業大腦成功入選全省第一批行業產業大腦建設試點,目前已迭代升級至產業大腦2.0版,上線泵閥企業200多家,凱泉、伯特利等企業均已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永嘉制造”加速蝶變“永嘉智造”。



科技強心提質 發力“專精特新”持續領跑




“雖然我們做的是‘鐵疙瘩’,但閥門是標準化產品,我們是可以與全球第一流的企業進行直接競爭的。”超達副總經理王策介紹,超達是中國閥門行業制修訂國家標準最多的企業,企業瞄準專精特新“小巨人”,以優質的產品走向全世界。

近日,永嘉多家泵閥企業參加德國杜塞爾多夫閥門世界博覽會。

經過50多年的發展,目前永嘉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企業集中度最高、產品品類規格最全的工業閥門生產基地,擁有3千多個品種、4萬多種規格的產品,實現了從基礎設施到核電、航天、深海等特種領域的全方位應用。

永嘉泵閥現有大中小企業33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225家,去年永嘉泵閥產值達到375億元,同比增長10%,是全省山區26縣中唯一超300億產業集群。全縣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1家和9家,均居山區26縣第一。



立足先發優勢,如何持續領跑?




王策認為,產業亟需破解諸如頭部企業規模不大,配套產業需進一步完善,高技術產品比重偏少等發展困境。

他的思考,和永嘉泵閥未來的破題,如出一轍。永嘉泵閥的第“三重門”,是要跨越“專精特新”。

今年以來,永嘉啟動泵閥產業三年躍升計劃,每年安排50%以上的工業用地用于泵閥及配套產業項目,力爭到2025年,實現總產值超600億元。

護航老產業煥發新活力,今年5月,溫州市啟動實施“鏈長制”,由市縣兩級主要領導擔任特色產業鏈鏈長,每條產業都成立鏈辦,牽頭解決發展問題。

永嘉加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強化企業梯隊,制定泵閥企業上市培育“四張清單”。此外,建立泵閥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等培育庫,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邀請專業機構對企業“一對一”診斷咨詢服務,幫助企業量身制定補短板計劃。

“專精特新”的代名詞,就是制造業的科技創新。

永嘉已建成溫州系統流程裝備科學研究院、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永嘉數字經濟研究院和國家閥門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三院一中心”,可解決95%以上行業共性問題。今年,泵閥產業完成市級重大科技創新攻堅項目3個,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跨越蝶變中,今年永嘉已招引落地上海東方、嘉滬威成等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0個。今年1-11月,永嘉縣實現泵閥產業規上產值144.55億元,同比增長21%,外貿出口逆勢增長57.4%,有望今年泵閥產業整體突破400億元。

永嘉縣經信局黨委書記、局長鄭煥益介紹,永嘉今年著力打造的專精特新泵閥專業園區,招大育強,力度空前,以“專精特新”為核心,永嘉泵閥版圖,正在加速全新布局。



他山之石



龍游:讓特色產業領跑縣域發展


龍游傳媒記者 羅意

日前,在浙江金昌特種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正在開展新品測試,對可降解紙基菌棒袋的保濕、規模化制袋與應用等方面進一步深化研究開發,力爭研究成果早日轉化落地,解決食用菌行業“白色污染”的難題。

“這些年,公司每年都會投入近2000萬元資金用于新產品研發、生產線技改。”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不斷地創新研發,公司從初創時的年產值2000萬元,到如今的年產值近3億元,其主打產品人造革離型原紙、相紙原紙、砂紙原紙等,在國內市場實現了70%以上的占有率。

在龍游,像金昌股份這樣專注于特種紙領域的企業還有不少。近年來,龍游以“生態工業”為牽引,堅持“傳統產業彎道超車”“新興產業換道超車”協同發力,大力培育集群“領跑者”企業,通過技術革新、數字化變革,著力推進特種紙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全力打造特色鮮明、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高地。在部門幫助、政策支持下,華邦古樓、凱豐新材、恒達新材等本地企業不斷在產業研發上加碼,上馬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從傳統造紙到研發碳基紙基新材料,從單一的特種紙原紙生產到深加工,實現提質、增效、降耗,綠色發展,產業鏈不斷延伸。浙江凱豐新材料辦公室主任吳輝直言:“凱豐將專注于做好自己手里的幾張紙,把它做專、做精、做特,進一步做細。”

如今,龍游縣特種紙產業已經踏上了全新的“賽道”,產量持續增長,種類不斷豐富,成為全國特種紙產業基地和亞洲最大裝飾原紙生產基地,是首個“中國特種紙產業基地”,在國內特種紙生產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特種紙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龍游的支柱產業,無論是產值或者稅收對當地都有很大的貢獻。”龍游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讓特種紙產業發展更有后勁,龍游著力做優營商環境,厚植產業發展土壤,一方面積極搭建龍游特種紙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等高端研發服務平臺,一方面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為龍游的特種紙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通過一系列實招、新招、硬招,產業實現了從初具規模到風生水起再到集聚成勢的蝶變。目前,龍游共有特種紙相關企業60余家,總產值超百億元。

綠色、集聚、創新的發展態勢,激活縣域經濟一池春水,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龍游將通過完善技術、機制、要素、服務、人才保障,提升特種紙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鞏固龍游在全國特種紙產業集群中的龍頭地位。



兩地點對點



推進補鏈延鏈強鏈 打造現代產業集群


溫州系統流程裝備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徐翔

永嘉把泵閥產業作為工業強縣的龍頭產業,我們將進一步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全力推動泵閥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促進泵閥產業向系統流程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集群,樹立山區產業標桿。

平臺支撐激活發展新動能。以泵閥產業大腦揭榜全省第一批行業產業大腦建設試點為契機,以泵閥產業集群入選省產業集群新智造試點為支撐,全面發揮國內首家NB-IoT智能泵閥實驗室實效,推動制造業智能化云平臺改造規上企業全覆蓋。上線運營“浙江泵閥行業供應鏈協同平臺”,實現數字化制造、網絡化的協同模式。

科技創新創造發展新引擎。加快推進標準化戰略實施和“浙江制造”品牌建設,全力推動產業加速向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著重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在國內率先開展緊急切斷閥試驗等高端試驗,解決國內98%以上閥門產品的檢測、研究和開發等共性技術難題,成為全國泵閥檢測能力最強的國家實驗室。

精準服務營造發展新生態。聚心服務企業雙創工作,精準幫助企業獲得市場準入資格、“三桶油”中標資格,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保持快速增長。對接供需兩端,開展“鄉村人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加強“產學研”一體推進,加強與中航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院士團隊對接,解決泵閥“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泵閥產業迭代升級。


加快轉型升級 奮勇跨越趕超


特種紙產業是龍游縣工業經濟的“壓艙石”,近年來,龍游縣積極把握產業變革之新機遇,確立了以碳基紙基新材料、精密數控和軌道交通裝備為兩大主攻產業,快速度過傳統造紙產業轉型升級“陣痛期”。

未來,龍游縣將充分發揮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抓住有利契機,前瞻布局新型紙基材料,重點把握以紙代塑、進口替代、新型紙基材料和特色高附加值產品四大方向,引導龍頭企業持續攻關高端原紙生產工藝,中小企業專注細分領域、打造特色深加工紙產品,持續攻關進口替代方向,著力打造特色高附加值產品,積極培育產業競爭力,努力打造生態工業樣本縣。

同時,要繪制好產業鏈全景圖,瞄準新“增長池”,主動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用好產業、科技、人才等資源,實現精準招商、靶向招商,不斷放大紙基新材料產業優勢特色,大力扶持企業上市,助力鏈主企業做大做強,撬動更多重大項目在龍游落地,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龍游特色的紙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跨越發展之路。



專家點評



轉型仍在路上 把握機遇持續跨越蝶變


浙江金昌特種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


中共溫州市委黨校教授 任曉

制造業在特定空間持續集聚,尤其是長時間在單一縣域尺度的地理空間范圍保持集聚并不常見。最近十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等全國主要制造業產業區內的產業集聚已經在空間上漸趨分散。

永嘉縣泵閥產業集群歷經幾十年,迄今能夠在單一縣域集聚超300億產值,還是全省山區26縣中唯一,相關產業經濟發展經驗值得關注。

就“重塑泵閥工業新版圖”“‘數字化’撬動產業效益改革”“發力‘專精特新’持續領跑”等報道內容來看,從產學研一體化生態到產業政策,對泵閥產業發展有明顯支撐。

展望未來,隨著宏觀經濟高速增長進入峰值右側,制造業增長指數也在單邊放緩。增長高峰之后的泵閥產業升級轉型仍然在路上,在供給一側需要持續“跨越蝶變”。

一方面,堅持創新為本。增長高點過后,含“新”量高的產業會保持較好的整體景氣度。尤其是垂直行業,避免智能化系統集成趨勢之下對制造加工的過度解構,加快向柔性生產及按需集成過渡和升級。

另一方面,堅持高質量發展。“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二十大報告指出的主題。下階段內需主要來自新一輪裝備迭代和制造業補庫存周期,泵閥產業應在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上把握機會。

來源:溫州日報全媒體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