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共九章五十八條,立足北京數字經濟資源稟賦、積極回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將為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具有基礎性、規范性、前瞻性的制度環境,《條例》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7%,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拉動全市GDP現價增速1.6個百分點。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副主任、法制辦新聞發言人王愛聲介紹,新出臺的《條例》是在法律框架之下,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數字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數字化改造,前沿領域、重點領域探索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等方面,面向未來提出北京方案,保障和促進全球化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體現了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需要和特點。
“這是一部回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的重要法規,也是北京市新興領域地方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王愛聲表示。
針對數字經濟發展的“三要素”,即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條例》規定了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等的建設要求,規定了數據匯聚、利用、開放、交易等規則。針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兩條路”,即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條例規定了數字產業化的技術、產業方向和企業發展目標,列舉了數字化轉型提升的產業領域及推動措施,還專章規定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并對強化數字安全、彌合“信息鴻溝”等進行了制度設計。
《條例》規定,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支持數字產業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開源社區等,圍繞前沿領域,提升基礎軟硬件、核心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產裝備的供給水平,重點培育高端芯片、新型顯示、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支持企業發展數字產業,培育多層次的企業梯隊。
《條例》明確,支持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算法安全技術和軟硬件產品的研發應用,鼓勵安全咨詢設計、安全評估、數據資產保護、存儲加密、隱私計算、檢測認證、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數據安全服務業發展;支持相關專業機構依法提供服務;鼓勵公共機構等單位提高數據安全投入水平。支持平臺企業規范健康發展,鼓勵利用互聯網優勢,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加強平臺企業間、平臺企業與中小企業間的合作共享,優化平臺發展生態,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賦能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同時,鼓勵數字經濟業態創新,支持遠程辦公等在線服務和產品的優化升級;有序引導新個體經濟,鼓勵個人利用電子商務、社交軟件、知識分享、音視頻網站、創客等新型平臺就業創業。支持開展自動駕駛全場景運營試驗示范,培育推廣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公交、無人配送機器人、智能停車、智能車輛維護等新業態。支持互聯網醫院發展,鼓勵提供在線問診、遠程會診、機器人手術、智慧藥房等新型醫療服務。
此外,《條例》明確,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安全的智慧城市目標,聚焦交通體系、生態環保、空間治理、執法司法、人文環境、商務服務、終身教育、醫療健康等智慧城市應用領域,推進城市碼、空間圖、基礎工具庫、算力設施、感知體系、通信網絡、政務云、大數據平臺以及智慧終端等智慧城市基礎建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