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11月9日發布的《“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鼓勵國家高新區聚焦化石能源綠色智能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新能源、生態環境保護、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等領域,開展綠色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同時支持園區加大清潔能源使用,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綠色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規劃》提出,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鼓勵國家高新區引導企業建設綠色技術驗證中心、綠色技術創新中心、綠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聚焦化石能源綠色智能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新能源、生態環境保護、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等領域,開展綠色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支持區內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探索建立綠色技術標準及服務體系,推廣運用減碳、零碳、負碳技術和裝備。
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鼓勵國家高新區謀劃建設低碳產業專業園,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綠色產業集群,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咨詢、碳資產開發管理、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環保管家等服務業態,強化綠色產品、綠色裝備、綠色低碳解決方案供給。支持園區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智能工廠等。
優化綠色生態環境。支持國家高新區綠色低碳循環化發展,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企業入駐。鼓勵園區倡導全面節能降耗,加大對工業污染物排放的全過程防控和治理,降低污染物產生量。支持園區加大清潔能源使用,推進能源梯級利用,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鼓勵園區引導企業完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作為能源化工央企,中煤陜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要激發“第一生產力”,激活“第一資源”,點燃“第一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引領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中煤集團在陜西布局的首個大型現代煤化工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煤陜西公司認真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一體化、技術裝備高端化、智能工廠數字化為引領,構建了從煤到甲醇再到聚烯烴產品由“黑”變“白”的完整產業鏈,在行業率先推動數字化轉型,積極構建致密產業鏈、價值鏈、安全鏈,在打造多能互補、綠色低碳現代煤化工產業方面形成了中煤特色、中煤方案和中煤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蔽覀冐瀼芈鋵嵾@一精神,要從三方面做起。一是必須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集中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攻關,通過自主創新實現“彎道超車”,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二是充分發揮企業在產學研用融合中的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把握好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三是堅持數字轉型,通過數字技術深入應用,助力并推動企業在能源方面向能源流、信息流、碳流、價值流“四流合一”轉型跨越,提高能源轉換和配置效率。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能源化工央企,我們堅決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職責,科學統籌能源保供與低碳綠色轉型,堅持減碳不減生產力,為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戰略目標提供支撐。
中煤陜西公司堅持節能減碳項目改造與管理并重,不斷提升生產裝置節能減碳水平,努力打造行業節能降耗排頭兵。公司180萬噸/年甲醇、60萬噸/年聚烯烴裝置自2014年7月建成投產以來,通過實施煤漿提濃、氣化細渣綜合利用等多項節能減排技改技措,實現年節能量43萬噸標準煤,取得了顯著效果。
我們通過開展源頭減碳、過程降碳和末端用碳持續攻關,探索煤制烯烴生產碳的全生命周期管控。2021年12月,《11月14日,國家能源局召開四季度網上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能源供需形勢總體平穩,價格總體穩定,對經濟恢復向好起到重要作用。
據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董萬成介紹,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發揮效能,帶動能源消費較快回升。三季度,電煤需求增加拉動煤炭消費較快增長;雖然天然氣、汽煤油消費還未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但降幅有所收窄;基建投資持續發力、貨運物流復蘇支撐柴油消費保持穩定增長。
同時,著力增強能源供應能力和彈性。持續釋放煤炭先進產能,加強重點產煤地區和企業生產調度,前三季度原煤日均產量保持在1200萬噸以上,同比增長11.2%。全力推動油氣增儲上產,督促供應企業和地方全面簽訂供氣合同,推進儲氣設施“應儲盡儲”,前三季度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4%。目前,采暖季用氣合同已基本落實,地下儲氣庫注氣進度執行良好。
另外,有力有效穩定能源價格,助力抑制通脹輸入。面對全球能源價格持續高位震蕩,能源行業及時研判、超前謀劃,有效應對能源市場波動。降低天然氣采購成本,合理引導天然氣消費。中央企業發揮“資源池”優勢,國產氣和進口管道氣、進口液化天然氣長協氣等穩價資源占比增大。主要供氣企業管道氣平均價格多在2~3元/立方米,部分尖峰增量氣源價格也控制在4~5元/立方米,遠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強化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保障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運行在合理區間。
此外,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能源生產持續降碳提效。前三季度,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9400萬千瓦左右,占新增總裝機的82%。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全部開工,第二批項目正在陸續開工,第三批項目審查正在抓緊推進。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作用,能源項目投資加速釋放。今年前8個月全國能源領域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12295億元,同比增長16.7%,較上半年增速提高0.8個百分點。
中煤陜西公司化工分公司碳平衡報告》編制完成,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體系。同時,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實現能源管理精細化。常態化開展能效對標,不斷降低裝置能源消耗。
我們公司的化工二期項目作為我國煤化工行業碳評價試點示范項目,受到業內關注。對于該項目,下一步我們在綠色低碳方面也有一些新思路。
化工二期項目雖然仍主要發展煤基甲醇制烯烴,但我們對標二十大提出的綠色低碳發展任務,要做好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頂層優化設計,通過培育優秀“基因”增強發展核心競爭力,實現“發展煤、利用煤、超越煤”新模式,推動煤炭綠色低碳清潔高效開發利用。
譬如取消燃煤鍋爐,大比例提高電氣化比例,傳動設備由蒸汽驅動改為電驅,使燃料煤歸零;依托化工分公司廠區和所屬大海則礦區新建光伏、風電項目,部分“綠電”置換外供電;積極探索“液態陽光”核心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備的“綠氫”和“綠氧”作為煤化工的氫源和氧源;捕集回收化工裝置產生的高純二氧化碳作為化工生產原料,既大幅減少煤炭使用和碳排放,又提高化工產品產量。同時綜合利用煤化工尾氣,實施100萬噸/年二氧化碳利用項目,形成從源頭處理到回收利用的碳閉環鏈。
綠色認證和標識體系,建立綠色產品采信機制。
據了解,截至2020年底,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69家,其中東部70家、中部44家、西部39家、東北16家,建設了21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48家,產值超過千億元的超大型園區17家,超大型和大型園區產值占比超過化工園區總產值的50%。但仍有約56%的化工園區是產值低于100億元的小型園區,且大多處于建設發展的初級階段。
在新形勢下,國家高新區尚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亟待進一步提升,高端創新資源集聚不足,引領性原創成果突破不夠,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二是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有待加強,產業優勢和特色不突出,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支撐還不夠。三是發展質量不平衡,東中西部園區發展差距比較大,支撐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能力有待增強。四是國際化程度有待提高。五是制度環境和創新創業生態有待優化。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