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核能產業鉚足后勁拓賽道

作者: 2022年11月11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俯瞰我國大陸海岸線,分布于沿海8省區的18個核電基地串珠成鏈。53臺商運核電機組、23臺在建核電機組,以總裝機全球第二、在建裝機全球第一的規模,構筑起從核電大國邁向核電強國的堅實底氣。東海之濱,矗立于福建福

俯瞰我國大陸海岸線,分布于沿海8省區的18個核電基地串珠成鏈。53臺商運核電機組、23臺在建核電機組,以總裝機全球第二、在建裝機全球第一的規模,構筑起從核電大國邁向核電強國的堅實底氣。

東海之濱,矗立于福建福清核電基地的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已全面建成投運,年發電量接近200億千瓦時;浙江蒼南的三澳核電基地內,塔吊林立,核島拔地而起,華龍一號批量化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黃海之畔,山東榮成石島灣核電基地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已從圖紙走向現實——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在建設者手中加速孕育,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全力沖刺商運。

……

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等大型核電工程,不僅是我國核電技術向三代、四代升級跨越的標志性成果,更是國家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和實現引領的代表性工程。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時隔七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核電技術列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大成果之一,并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數載奮斗,接續砥礪。作為新時代的“國家名片”,我國核電技術研發及建設規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放眼未來,在深入推進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助力綠色發展的新賽道上,核能產業正鉚足后勁拓路轉型。

先進核能技術研發示范不斷突破

2021年12月20日,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1號反應堆成功并網并發出第一度電,標志著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特征的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完成了從實驗堆向商用堆的跨越。作為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先進反應堆技術,高溫氣冷堆的最大特征是固有安全性,即使在嚴重事故下不采取任何人為和機器的干預措施,反應堆堆芯不會熔毀,放射性物質也不會大量外泄。

對安全的更高追求,推動了先進核能技術創新的一步步突破。高溫氣冷堆的研發落地,正是勇闖了核能科技創新的“無人區”。

據清華大學核研院黨委書記唐亞平介紹,目前高溫氣冷堆已完成全部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溫氣冷堆工程試驗臺架,完成燃料裝卸、控制棒驅動機構、蒸汽發生器、主氦風機等主要系統與設備關鍵技術的試驗驗證,建成了全球首條工業規模的球形核燃料元件生產線并完成示范電站首爐核燃料生產供貨。“我國在先進核能技術及其關鍵材料、核心裝備制造技術上的自主創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過全面加強核電自主創新,實施國家核電科技重大專項,我國核電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國產化品牌,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快堆,以及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先進核電技術。”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廷克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已率先實現由二代向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全面跨越。”

談及華龍一號研發,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對十年前那段經歷記憶猶新:“華龍一號的設計目標是對當時的技術作出革命性改進,吸收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加入非能動系統,向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看齊”“這是我們第一次建設中國自主的先進核電,每個人都鼓足了氣、鉚足了勁”。

“核電技術自主化是我國成為科技強國、自立自新的必然選擇。”中廣核華龍一號總設計師王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廣核持續結合華龍一號示范工程以及國際審評的經驗反饋和良好實踐,策劃和實施了一系列提升經濟性、提高可建造性、縮短建造工期、提升先進性的工程改進。

據了解,目前華龍一號已形成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和知識產權體系,處于批量化規模化建設階段。海外項目落地的同時,通過了英國通用設計審查,獲得了國際市場的更多認可。

10月22日凌晨4點,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核島廠房內燈火通明,焊花飛濺。核級管道焊工未曉朋用鏡頭記錄下參建這座超級工程的奮斗瞬間,并在朋友圈留下“加油奮斗”的表情。

在國家電投核能總工程師、國和一號總設計師鄭明光眼中,國和一號不僅是一個歷時12年攻關研發出的全球功率最大非能動壓水堆核電型號,更是一次艱辛的跨越。“型號研發累計形成知識產權成果超9200項,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代核電自主創新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體系,實現了我國核電技術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核能產業鏈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安全是核能事業發展的生命線,是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據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中國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鐵忠介紹,我國具有良好的核安全技術基礎和卓越的核安全紀錄。30多年來,我國在運核電站的安全水平和運行業績良好,從未發生過國際核與放射事件分級表(INES)二級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全球核電機組2021年綜合指數排名顯示,全球393臺運行機組參評,77臺滿分;中國大陸地區48臺機組參評,37臺滿分,約93%的機組綜合指數處于中值以上,為世界領先水平。“2021年,中國核電滿足核算條件的22臺機組中有19臺機組WANO綜合指數滿分,滿分機組數和滿分比例數都排在世界第一,穩居世界先進行列。”

核電機組的安全穩定運行離不開全產業鏈的安全保障。作為世界上最復雜的能源系統,核電站采用的設備、材料數量龐大且均為核級,不僅要具備抗高壓、抗輻射性能,而且對可靠性、精密度的要求很高,有的使用壽命甚至長達60年之久,因此與之高度匹配的裝備制造能力尤為關鍵。

張廷克表示,通過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攻關,我國全面掌握了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保護控制系統和核級焊材、核級密封件等關鍵設備、材料制造技術,形成了每年10臺/套左右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主設備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已達90%以上,核心技術、重大裝備已不受國外制約。

清華大學核研院提供的數據顯示,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15181臺套核島設備中2201臺是首臺套設備,其中660臺為全球首創。另外,世界最大最重的壓力容器、螺旋管式蒸汽發生器和電磁軸承主氦風機等關鍵設備均研制成功,國產化率達到93.4%。

諸多磨礪,創新不易,產業鏈合力創新更不易。

作為二十年如一日扎根高溫氣冷堆產業化事業的資深核電專家,中國核電黨建宣傳文化中心主任張國華對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黨建促專項”活動深有感觸:“面對國家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中核集團黨組和清華大學黨委探索的‘黨建促專項’,建立了在黨的領導下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產學研合作的生態體系,形成了獨特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作為構建在政府組織和引導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這個活動將黨組織的優勢和力量轉化到科研一線和建設現場,走出了一條新型舉國體制下抓黨建促進重大科技創新的成功之路。”

創新攻堅,裝備制造業同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十年前,在首屆三代核電AP/CAP合格供應商年會上,參會專家拋出了一個讓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尷尬又無奈的問題:“樣品做得好,一旦批量化就完蛋。”彼時,三代核電的材料、裝備正處于從做展品到出產品的攻堅期,制造企業的技術和工藝還不過關,國產化異常艱難。時任中國一重副總裁的王寶忠坦言,中國一重承擔的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鍛件制造中就有廢品率高等問題。然而五年后,中國一重攻堅克難做出的鍛件用在了三門核電、海陽核電的1號機組上,具備了批量化生產三代核電鍛件的能力。

被稱為核電站“神經中樞”的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以下簡稱“核電DCS”)同樣經歷了“啃骨頭”的研制過程。

“核電DCS設計標準嚴苛、技術實現難度大,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起步較晚,相關設備曾嚴重依賴進口,尤其是核電站反應堆安全停堆和事故緩解功能的核級DCS。”中廣核和睦系統項目總師孫永濱介紹,“依托國家863計劃和能源重大科技專項的科研課題研究,中廣核旗下廣利核公司歷時十多年研制出國內首個自主核級DCS平臺和睦系統,填補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并很快實現了規模化工程應用,將核安全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轉型升級拓寬核能綜合利用

11月1日,東北地區首個核能供暖項目——大連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范項目正式投運供熱,大連市瓦房店紅沿河鎮的居民第一次感受到核能帶來的溫暖。

從山東海陽到浙江海鹽,再到大連紅沿河,大型壓水堆核電站從發電到供暖的一小步,是核能技術創新邁出的一大步,其對城市低碳轉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以及核能綜合利用駛入“雙碳”賽道都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11月9日,山東海陽核電站的“暖核一號”二期核能供熱工程投運,為海陽城區20萬居民供暖,海陽由此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記者從山東核電了解到,為確保今冬明春居民取暖工作安全穩定進行,該公司近期開展了廠內設施維護、應急準備等相關工作,并聯合地方熱力企業完成了核能供熱系統充水排氣等供熱準備工作。目前,廠內外供熱系統均已具備對外供熱條件。

另外,今年開工的“暖核一號”三期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計劃于2023年投運。工程依托海陽核電在運核電機組實施,將新建約120公里的長距離輸熱骨干管網,建成后實現跨區域核能供熱,可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取暖需求。

在南方,位于浙江海鹽的秦山核電核能供熱工程同樣將開啟新一輪供熱。上個供暖季,該項目持續安全穩定供熱100天,嘉興市海鹽縣首批4000戶居民享受到了難得的供熱保障。

利用核能供暖之外,位于江蘇連云港的田灣核電于今年5月啟動建設國內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預計2023年底實現對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的工業供汽。

核能綜合利用的探索越來越多,邊界越來越寬。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日前在第23屆太平洋地區核能大會上表示,核能綜合利用將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提檔加速,發揮高溫氣冷堆、模塊化小堆、低溫供熱堆、海上浮動堆等各自優勢,緊密結合用戶側綜合能源消費需求,建立集供電、供熱(供冷)、制氫、海水淡化等為一體的多能互補、多能聯供的區域綜合能源系統,實現對石化、鋼鐵等高耗能、高碳排行業的清潔供能。

千帆競發浪潮涌,百舸爭流正逢時。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為能源產業加快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也為新型舉國體制下核能產業持續創新繪出了路線圖。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兼《中國能源報》總編輯譚介輝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時代浪潮中,發展核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從帶領產學研聯合團隊歷經幾十年艱難探索,實現我國高溫氣冷堆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到新時代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等先進核能技術的推動者,核工業人‘一輩子只干一件事,干成一件事’‘將先進核電技術牢牢握在手心’的精神和決心支撐著‘核電強國’夢一步步走向現實。作為媒體,我們有責任講好新型舉國體制下核能產業砥礪攻堅、創新發展的故事,有責任傳播和弘揚核科技工作者高尚的家國情懷,使公眾深刻認識核能、進一步認可核能,使核能產業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為我國能源轉型、能源革命作出更大的貢獻。”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