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收官的A股三季報中,以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鏈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前三季度,A股“風光儲氫”四大板塊合計實現營業收入約3.06萬億元,占A股上市公司總營收入的5.85%。然而,在“風光儲氫”被推向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聚光燈下之際,行業高景氣度之下卻難免“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具體來看,風電行業整體營收下滑,利潤僅微增;光伏產業盈利回升,“馬太效應”難止;儲能公司集體報喜,卻面臨“兩頭難”挑戰;氫能領域蓄勢待發,可尚未擺脫“輸血”窘境。
不可否認的是,在綠色賽道上,“風光儲氫”仍將飛馳。“冰與火”的交織中,新能源產業鏈砥礪前行。
風電:業績瓶頸凸顯,部分龍頭凈利潤縮水
當市場競爭加劇、風機價格下滑等多重因素沖擊風電產業時,不少風電企業遭遇盈利萎縮的瓶頸。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前三季度,23家A股風電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322.14億元,同比減少7.3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7.77億元,同比微增1.26%。
這其中,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國內五大風電整機上市公司交出了完全不同的財報數據。
前三季度,金風科技、電氣風電營收、凈利潤全線下滑,運達股份業績穩步增長,三一重能延續了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態勢,明陽智能則成為最賺錢的風電整機商。
五家公司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收714.93億元,同比下滑16.7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共計74.44億元,同比增長6.49%。
分各家公司的業績來看,行業龍頭金風科技仍是營收規模最大的風電整機商,但明陽智能則在盈利能力方面拔得頭籌;運達股份是今年唯一一家在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增長的企業,電氣風電成為五大整機廠商中唯一一家在三季度虧損的企業,也是業績跌幅最大的企業;三一重能的營收增長大幅增長,凈利潤則小幅下滑。
這其中,明陽智能成為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規模最大、增速最高的風電整機商——實現營收216.64億元,同比增長17.1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65億元,同比增長60.65%。
明陽智能表示,今年前9月風電行業整體保持穩步增長態勢,行業新增招標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公司在手訂單增加以及公司風機交付規模上升,導致公司營收有所增長;此外,新能源電站業務的穩步發展,以及在建電站規模增加、電站項目轉讓的規模和收益也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
金風科技雖然仍為國內營收規模最大的風電整機商,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收達到261.6億元,但同比下滑22.65%,且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滑至23.65億元,被明陽智能反超。
該公司在三季報中并沒有對其業績表現披露更多信息,但其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金風科技業績受到風機制造業務利潤下滑的拖累,毛利率下跌。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受到高單價和高毛利率的海上風電銷售大幅下滑的影響。隨著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時代,金風科技6S/8S平臺機組營收隨之下降,上半年該機型的營收為5.48億元,同比下滑89.05%,占總營收的比重也從去年同期的27.61%,下跌至今年上半年的3.29%。
與金風科技同樣陷入營收和凈利潤雙降的還有電氣風電。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近八成,虧損1.3億元。
交付量不及預期導致該公司業績陷入頹勢。電氣風電在三季報中表示,其業績大幅下滑主要有幾大影響因素,“首先是受政策影響,前三季度全國海上風電裝機總量較2021年有所回落,公司海上風電的交付量也有所下降;其次是前三季度公司部分市場區域的訂單交付進度滯后,未能按計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期間仍需支付費用,使得凈利潤大幅下降。”
今年6月份正式掛牌科創板的三一重能未能在業績表現上延續黑馬成色——前三季度,該公司增收不增利,實現營收63.45億元,同比增長12.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43億元,同比下滑4.16%。
三一重能表示,由于風機平價時代的到來,毛利率開始回歸正常,三季度利潤下降幅度較上半年有所收窄。
單從三季度數據來看,五家風電整機廠商的業績表現普遍不佳,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受到工期建設以及整機價格較低的影響。”
回望整個前三季度,風電產業仍受到各類新能源產業政策、海上風電規劃政策的加持,但由于平價時代的到來以及低價內卷的加劇,整體市場競爭形勢正在加劇,風機大型化、海上風電正在成為競爭的焦點。
事實上,在行業基本面的影響下,A股市場上整個風電板塊也處于大幅震蕩當中。自今年一季度起,Wind風電指數(866044.WI)一路從高位下滑,跌至1551.75的低值,此后延續反彈態勢,到7月下旬漲至2600點以上,此后再度震蕩下滑,目前回落到2200點左右。
光伏:最賺錢公司易主,產業鏈環節悲喜交加
在供應鏈價格持續處于高位的“抱怨”中,國內光伏產業前三季度的業績表現卻相當惹眼。
根據不完全統計,88家A股光伏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共計實現營業收入9617.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9.64%;合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50.3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8.80%。
與去年同期相比,A股光伏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回升。一方面,陷入虧損的光伏公司數量減少,且普遍減虧;另一方面,近兩年來轉型跨入光伏行業的新秀們,開始進入業績收獲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總結發現,從硅料、硅片、電池片到組件,四大光伏產業鏈核心制造環節前三季度的盈利能力均向好發展。在硅料端,頭部硅料企業搶占了整個行業近半數的利潤額,展現了令人羨慕的“鈔能力”。在硅片端,TCL中環雖然凈利潤增速同比下滑,但也突破了50億元;雙良節能、上機數控等硅片新秀們迎來了業績釋放期,凈利潤大增。在電池片環節,愛旭股份一舉扭虧為盈。在組件環節,四大組件龍頭組件業務盈利改善,凈利潤維持較為快速的增長勢頭。
整體而言,雖然11家千億市值光伏公司“分食”了光伏產業近六成凈利潤,但龍頭企業之間的業績競爭亦相當激烈。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變化是,通威股份取代隆基綠能成為目前光伏產業最賺錢的公司。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020.8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股東的凈利潤217.30億元,雙雙同比實現翻倍式增長。
來自硅料業務的高利潤和電池片業務的盈利改善,使得通威股份成為目前光伏產業第一家營收破千億的公司。這其中,作為多晶硅料量價齊升行情的受益者,通威股份偕同其他龍頭硅料廠商,均迎來了暴利時代。
在前三季度凈利潤破百億的四家A股光伏公司中,硅料廠商占據三席。除通威股份外,大全能源、特變電工報告期內分別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0.85億元、110.5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同樣翻倍。
在整個光伏制造的產業鏈中,硅料環節毛利率最高,賺錢效應最強。但面對持續處于高位的產業鏈價格,在垂直一體化的浪潮下,下游組件廠商扛住了成本上升的壓力,今年前三季度也維持了較高的利潤增速。
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報告期內分別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9.76億元、32.90億元、24.02億元、16.76億元。這其中,組件業務結構占比更大的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100%。
“對于組件廠商而言,一體化布局的確可以帶來降本效果,并降低產業鏈周期性特征對經營業績的影響。”一位券商新能源分析師表示,無論是組件廠商向上布局,還是硅料廠商向下布局,對于龍頭企業而言,垂直一體化已是趨勢。
事實上,“馬太效應”在光伏企業的業績比拼中已經展露無遺。但行業景氣度高漲的陽光面下,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盈利狀況仍有所分化。
光伏逆變器環節今年以來同樣展現出了較強的盈利能力。昱能科技、禾邁股份、德業股份今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高達337.50%、197.78%、131.45%。此外,錦浪科技報告期內凈利潤增幅也達93.75%。而陽光電源、固德威、上能電氣凈利潤增速則難掩頹勢。
“海內外市場需求的快速攀升,疊加逆變器廠商產能擴大,出貨量快速增長,驅動業績提升。”前述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逆變器環節的考驗主要體現在各廠商的供應鏈管理,“尤其是目前IGBT供應偏緊,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能釋放以及盈利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玻璃、金剛線、支架、光伏銀漿等環節均出現業績表現不佳的公司。即便是身處不同環節的龍頭企業,也陷入利潤下滑的困境中。
光伏玻璃龍頭企業福萊特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12.38%,支架龍頭中信博由盈轉虧,光伏銀漿龍頭帝科股份凈利潤則降逾八成。
儲能:集體報喜,訂單翹首以盼
國內外市場需求放量的當下,儲能產業開始形成規模。盡管如何提高國內儲能電站經濟性尚需進一步探討,但市場對此頗具信心。
在A股市場,布局儲能業務的上市公司業績水漲船高。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前三季度,A股42家參與儲能產業上下游的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7613.26億元,同比增長187.6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562.70億元,同比增長190.77%。
記者注意到,不少企業在儲能板塊的成長性超出市場預期,出貨量飽和、產品供不應求。不只是生產工藝接近的鋰電公司開始拓展儲能業務的生產力,逆變器廠商也頻頻發力儲能領域,提升業績增速。
業績超預期表現的原因,離不開產品提價和海外需求提升兩大因素。
隨著價格機制的傳導,電池廠的盈利能力開始回暖。寧德時代三季度電池出貨量達90GWh,其中儲能電池出貨占比在20%左右。該公司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三季度儲能毛利率已恢復至兩位數水平,新落地項目毛利率有所改善。
另一家儲能電池公司鵬輝能源第三季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47.56%。其近期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正就儲能需求激增而擴大產能。
戶用儲能企業派能科技在第三季度也實現了凈利潤和收入同環比大增。得益于出貨量高速增長,前三季度收入環比增速分別為6.0%、27.7%、65.0%。第三季度,派能科技的出貨量近1GWh,同比增長110%,環比增長55%。
除了海外市場成為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于電池企業而言,當前儲能業務的瓶頸還受制于產能限制。
億緯鋰能相關人士表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需求迎來快速增長,公司儲能在手訂單遠遠超過公司可以實現銷售的產能,明年繼續面臨資源分配或者產能分配的難題。但上述人士也指出,2022年儲能收入占比基于產能的受限,在動力電池板塊占比不到40%,從盈利能力來看,儲能略好于新能源車。
10月20日,億緯鋰能發布了新一代儲能電池,容量達560Ah,循環壽命超過12000次,預計在2024年第二季度開啟全球交付。而這一型號的電池在“電池荒”消息席卷業內之時發布,也似有用意。在電力市場機制之外,長循環壽命和大容量電池或是為儲能發電提高經濟性趟出的另一條道路。
光伏逆變器企業亦是儲能環節的積極參與者。陽光電源、錦浪科技、德業股份等企業也得益于高出貨量,凈利潤實現倍增。上能電氣也因儲能業務增加而在第三季度實現營收大增,單季便實現營業收入6.45億元,同比增長156.13%,較前兩個季度扭轉頹勢。
眼下,國內儲能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10月27日,中電聯首次發布的《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顯示,1至8月,新增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64座、新增投運總能量1292.84MWh。同期,全國電化學儲能項目上網電量1251.18GWh、下網電量2151.64GWh,計劃停機118次、非計劃停機329次。
此外,根據行業媒體統計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國內大型儲能EPC與設備累計招標13.82GW、27.70GWh,已達到去年全年的186.32%、273.45%,同比提升465.44%、496.17%。這也意味著,國內儲能市場的空間還在不斷厚增。
然而,未來的儲能市場規模遠不止于此。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25年末,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裝機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年均增長50%以上。
不過,當前的儲能產業,仍面臨“兩頭難”的挑戰——供給端,上游碳酸鋰價格高企,產能擴張周期未至,電池廠需挨過“電芯荒”;需求端,由于國內儲能發電的經濟效益尚不突出,商業模式亟待探索,導致目前下游裝機積極性不高,因而出現了國內儲能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營收占比更高的現象。
氫能:發展仍靠“輸血”,盈利曙光漸近
三季報落幕之際,A股涉及氫能業務的上市公司普遍交出了增收不增利的成績單。
根據統計,58家涉氫上市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累計營業收入約12024.9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3.03%;歸母凈利潤約640.3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1.31%。
這份三季報顯示出,氫能產業規模化仍處于起步階段,呈現出現金流吃緊、行業發展外熱內冷等特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已有部分公司看到氫能業務盈利曙光。
整體而言,58家A股涉氫上市公司的氫能業務盈利能力尚未體現出來。龍頭企業美錦能源已布局氫能全產業鏈,但氫能業務僅占該公司總收入的2.3%,且旗下的子公司飛馳科技已連續兩年虧損。“氫能第一股”億華通則繼續虧損,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虧損9461.11萬元。
細究發現,目前A股大部分氫能上市公司的盈利點仍聚焦于非氫領域。雄韜股份、雪人股份、廣匯能源、龍蟠科技等營業收入及凈利潤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主要歸功于傳統業務的得力。
例如,在氫能領域布局“耀眼”的廣匯能源,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增205.05%,但導致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煤炭市場需求旺盛、價格上漲等。而該公司的氫能產業發展還處于導入期,剛制定了2022-2030年間的氫能產業鏈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當前氫能行業可以用外熱內冷來形容。一方面,氫能專項發展政策緊鑼密鼓地頒布著,但是距落地需要時間。另一方面,產業規模化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各家都在投錢,且市場訂單釋放不足。所以,氫能業務盈利點少或虧損是正常的。”上海氫楓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曹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保障現金流仍是各家布局氫能業務的上市公司不得不直面的考驗。
據億華通披露,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同比減少52.50%。“隨著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政策的落地實施,公司產品平均售價較去年同期下降,導致本報告期營業收入同比減少,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
美錦能源前三季度凈利潤不及預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7.12億元,同比下降15.56%。該公司手握43.38億元貨幣資金,要盤活“一點一線一網六區域”的氫能布局。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該公司在氫能業務投資就高達200億元。
為了保證在氫能領域“攻城略地”所需的資金充裕,氫能公司加快了融資步伐。
已上市涉氫能業務的公司瞄向境外資本市場。10月21日晚間,美錦能源發布公告稱,為了推進向氫能源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正籌劃境外發行全球存托憑證,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
億華通則為了募集資金推進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等項目,再次開啟赴港上市的征程。
非上市氫能企業則開啟融資之旅。國富氫能、捷氫科技等均已向科創板“沖刺”;國鴻氫能正考慮在香港上市,目前處于基石輪投資人溝通階段,將募集數億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非上市氫能企業募資金額超34億元,融資事件已達24起,平均融資額過億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