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智慧電廠、精細化管理成果——自動化庫房試點實施項目華龍智能數字倉投運儀式在福清核電現場舉行。
華東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事張鵬飛,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朱志明,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吉勇、張永志,總裁助理李林,福清核電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徐金龍,黨委委員、一廠廠長楊汝貞共同為精細化管理成果項目“華龍智能數字倉”揭牌,宣布項目正式投入運行。
高起點、高挑戰
智能倉儲在當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機遇期,無疑是行業聚焦的熱點。福清核電商務合同團隊自2019年起就開始調研智能倉儲工作,對標行業內外先進實踐,決定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配套庫房為基礎,開展倉儲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工作。目標打造1000平米的智慧核電“黑燈庫房”,使公司倉儲管理實現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核應急時智能倉儲該實現什么功能?”“如何實現物料六面圖像的全域信息采集?”“智能貨柜如何才能實現核電網絡安全要求?”一個個核電行業所特有的智能倉儲藍圖在繪就的同時,也面臨著高起點帶來的高挑戰。
從芯片
制造業的IC原件圖像質檢技術中得到靈感,從智慧大腦入手,福清核電交出了智能倉儲的第一張答卷,行業首創的專利技術——“六面全域圖像檢測儀”。擁有超過六雙“眼睛”的檢測儀器,通過大量物料圖像神經網絡的學習,不斷進化為一名“經驗老道”“不知疲倦”的“老庫工”,把守著智能庫房的大門。將打火機、酒精等違禁物在儀器上一放,系統立即響起警報鈴聲;將正確的物料在臺架上一放,瞬間便可完成包括規格型號、圖像、尺寸、重量、數量的識別和記錄。與此同時,華龍智能數字倉通過自身積累的數據,也在不斷自我學習,迭代并提高系統運行的精度和穩定度,這也是從信息化到智能化跨越的關鍵點。
實用、可用、好用
“這個庫房建好了,以后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了”,一位倉儲從業20多年的庫管員不禁感嘆道。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源于華龍智能數字倉不僅僅是一堆機器人的機械組合,更是福清核電頂層規劃賦予數字倉的20余個智能化場景,實現人力的替代和人腦的輔助決策。
例如,在共享庫房的智能化場景里,倉庫管理員不再是忙碌于貨物搬運的力工,而是一位智能化系統的管理員。需求、供應、采購形成了“三位一體”,在華龍智能數字倉里不需要復雜的單據、信息、密碼等信息化管理障礙,商流、物流、信息流實現“三流合一”。先進的視覺技術,不僅認識物、同樣也認識人,更是把人與物進行了信息的關聯。大大的庫房成為了小小的“黑盒子”,不需要知道庫房里復雜的機器人是如何運作的,只需知道出入庫需求,華龍智能數字倉便“認識”你,幾乎能幫你完成所有的操作。
實用、可用、好用,是福清核電開發研究智能倉儲的初心。項目組通過點滴琢磨、探索出了“一四五十”場景驗證法,形成了60余項評價點、30多份作業規程,牢牢地守住了這份初心,實現了項目的順利驗收投產。
要效果,更要安全
華龍智能數字倉配置了完全國產化新一代的AGV叉車機器人。傳統的智能倉儲機器人更關注速度、效率,因為機器人本身傳感裝置或者執行裝置異常,出現“掉貨”等安全問題在行業里屢見不鮮。根據“單一故障準則、冗余安全防護”,福清核電將華龍智能數字倉融入了核電系統的設計原則,無論是貨架配置的高精度震動傳感器、托盤姿態探測系統,還是叉車機器人配置的“激光+雷達”混合環境感知系統,都是為了確保智能倉儲的機器人能夠安全作業,確保萬無一失。華龍智能數字倉在核應急情況下,還能夠擔當應急值守人員,實現任一貨位人工可達,提升系統應急響應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截至目前,華龍智能數字倉已完成設計標準文件10份、核電大數據軟件模塊5個,形成專利、軟著共3項,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合同上百萬元。驗證了AI技術、室內定位技術、機器人技術、混合空間管理技術在核電行業的應用,實現了無人化作業與黑燈庫房的智慧化場景。未來,華龍智能數字倉將在智慧供應鏈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安全穩定高效運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