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日召開的水電流域開發成就與“雙碳”目標下的科學發展論壇上獲悉,依托我國豐富的水能資源,主要河流梯級開發格局已初步形成。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全國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體化規劃研究等陸續出臺,宏觀層面正在系統謀篇布局可再生能源發展,流域水風光多能互補一體化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水風光一體化再造一條江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流域按照流域、梯級、滾動、綜合的方針開發主要江河。為更好地發揮水風光互補優勢,促進流域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瀾滄江、雅礱江均提出“再造一條江”的宏偉藍圖。
“雅礱江流域首尾呼應、多點開花、全江聯動、有序推進的態勢已經形成。”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陳云華表示,按照整體規劃,雅礱江規劃了22座梯級電站,3000萬千瓦的總裝機。初步計算,雅礱江流域沿岸兩側風電、光電可開發量超過4000萬千瓦,相當于再造了一條雅礱江。如今,雅礱江流域兩河口、錦屏一級、二灘三大控制性水庫全部形成,調節庫容高達148億立方米,是全國調節能力最好的大型流域之一,可為沿江兩岸的風光新能源提供巨大調節能力。
提出再造一條瀾滄江的還有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研究,“十五五”末,瀾滄江流域一體化基地(瀾滄江云南段水風光一體化基地、西藏瀾滄江水光互補清潔能源基地)總裝機規模超過5500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超33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約2200萬千瓦。“后續我們計劃充分發揮糯扎渡、小灣水電站多年調節庫容和如美水電站年調節庫容,結合流域存量水電擴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配套再開發流域新能源3800萬千瓦,最終形成超過4000萬千瓦水電裝機、60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實現再造一條瀾滄江。”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湘華介紹。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表示,瀾滄江干流規劃23個梯級。 西藏段規劃“一庫八級”,正在開展班達、如美、邦多、古學等電站前期工作;云南段瀾滄江上游規劃七級開發,烏弄龍、里底、黃登、大華橋、苗尾等電站已投產,托巴電站正在建設,古水正在開展可行性研究設計工作;瀾滄江中下游段規劃“兩庫八級”,其中功果橋、小灣、漫灣、大朝山、糯扎渡、景洪等電站已投產。
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從水風光一體化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實踐情況看,利用大型水電外送通道及水電調節性能,可平抑新能源不穩定出力,提升通道利用率,實現水電、新能源、輸電通道“1+1+1>3”的綜合效益最大化。
以瀾滄江云南段梯級水電開發為例,其調節性能較好,送出通道穩定,流域周邊風光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基礎。各梯級水電送出通道已安全穩定運行多年,現階段通道利用率約50%,提升空間較大。“按照不削弱系統調峰能力、促進新能源電力消納原則,在經濟合理的條件下,梯級水電可擴機約600萬千瓦。基地建成后,風光棄電率約5%,枯水期西電東送日送電負荷峰谷比最高可達到5:1,可新增新能源年均上網電量513億千瓦時,提高通道利用率26%。”袁湘華表示。
陳云華表示,依托一個主體開發一條江的獨特優勢,雅礱江公司能充分利用流域水電站群的調節性能,平抑風電、光電的不穩定性對電網的沖擊,通過智能化的運行調度系統深加工之后打捆外送,實現雅礱江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一體化綜合開發的戰略目標。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恒表示,在水風光互補領域,目前世界上首個建成規模最大的水光互補項目——黃河流域龍羊峽水光互補,打破了傳統新能源的開發模式,形成了可滿足電力系統需求的新模式。
國家層面統籌謀劃流域開發
當前,部分地區新能源發展規劃指標偏低,資源開發分散,缺乏科學統籌規劃,未能有效把控項目開發布局和建設時序。業內專家建議,以全國一盤棋的思維優化流域資源配置,優先將流域水風光基地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并加強規劃的監督實施。
袁湘華提出,流域可再生能源一體化開發需加強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統籌生態保護紅線、土地、林地、電網等相關規劃,優化新能源審批建設流程程序。從確保布局經濟合理、優化多能互補運行、提高電能質量效益等角度出發,建議流域水風光多能互補基地由水電開發主體統一建設、統一運營。“鑒于清潔能源消納矛盾依然突出,市場機制對鼓勵清潔能源開發的導向不足,生態價值體現有欠缺。建議加快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打破省間、區域間消納壁壘,推動清潔能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
在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恒看來,水電和新能源電站建設周期不匹配,縮短水電和抽水蓄能的建設周期,需要在程序上、技術上實現突破、建立健全電價及價格疏導機制。此外,常規水電站承擔較多綜合利用任務,例如防洪、防凌、供水、航運、發電等,當需要配合新能源以及抽水蓄能電站運行時,調度運行方式將更加復雜,需要加強研究和論證探索新的開發模式。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