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綠色生態型、環境友好型企業,是河北港口集團一以貫之的不懈追求。今年,河北港口集團堅持以“藍天、碧水、綠地、節能減排”四大工程為抓手,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引領,完善
裝備工藝,在實現環保指標全面達標的基礎上爭做港口行業綠色發展的引領者和先行者,全力打造“綠色港口”升級版。
大港藍天夢
在跨區域發展進程中,河北港口集團堅持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先后建成一批國際國內技術領先的環保項目,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全過程、精準化環境保護管控系統,其中以大宗散貨綜合抑塵成效最為顯著。
2008年,秦皇島港煤三期堆場建成的防風網正式投入使用,成為當時國內首個大規模防風網工程。十幾年間,隨著曹妃甸煤碼頭二期工程堆場防風網竣工,河北港口集團旗下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地港口堆場防風網總長已逾17公里,成為國內國際最大系列防風網工程之一。據測算,形成合圍的防風網抑塵效率為40%至60%,與堆場內灑水噴淋設備配合使用,對煤塵粉塵抑制率達到95%以上。北方冬季寒冷,為解決低溫條件下粉塵防控問題,河港人率先應用“霧炮”技術,自主研發裝船機射霧器能夠通過微小水霧,與懸浮在空氣中的煤塵發生吸附、聚合、沉降,形成一道強有力除塵保護屏障,開創了環渤海煤炭碼頭冬季裝卸作業有效控塵先河。
走進三地港區,2000余套(臺)環保抑塵 設備,各個轉接點干、濕式除塵設施,裝卸作業機械灑水(干霧)除塵、皮帶機沿線全封閉、四季適用堆場噴灑系統持續運轉,與穿梭于堆場的灑水車、吸塵車和霧炮車一同構成點、線、面完全閉合的“天羅地網”,為港口構筑了一道堅固的“綠色長城”。
“綠能”低碳路
河北港口集團依據三港四地物流網絡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物流模式,大力推進各式聯運等新型運輸方式,提高鐵路、水路集疏港占比,先后開發了陽泉——黃驊港、黃驊港——武安、陽泉——嘉祥港等35噸敞頂箱鐵路運輸線路,2020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63萬噸,較公路運輸減少碳排放量5000噸。同時,不斷探索港區作業流動機械、保潔車、巡邏車及公務用車等多種新能源應用場景,在“碳達峰、碳中和”綠色革命中不斷展現新作為。
2022年4月,秦港股份公司與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通過冀北電力交易平臺完成首筆綠電交易,標志著秦港股份公司具備綠電環境屬性。如今,不僅邯鄲國際陸港、物資中心作業庫用上了新能源叉車,港區保潔綠化員、治安巡邏員、帶纜工人、操作工人也用上了“零排放”的新能源車輛;改造后的西港產業園區精品綠化面積達13.8萬平方米,通過更換節能門窗、增加保溫、空氣源熱泵制冷、制熱等措施,耗電量大幅下降。
技術新驅動
依托港口專業技術優勢,將智能化和精細化融入環保工作,是河北港口集團綠色發展道路上的永恒主題。“藍天保衛戰”的號角吹響至今,大批“硬核”環保技術在港口作業現場投入應用:“連續清料式洗帶裝置改造”項目把皮帶表面潤濕式洗帶系統與空氣炮高壓反吹清料技術相結合,將秦港煤四期單個皮帶機灑漏指標同比下降了97%;堆場冬季噴灑水系統,填補了北方港口冬季噴槍灑水除塵空白;翻車機干霧抑塵攻堅項目進一步完善了塵粒與霧滴的匹配度,提升了高壓霧幕阻止粉塵外逸等技術;皮帶轉接塔高壓微霧技術研發,實現了轉接塔四季濕式除塵……環保智能化、精細化管理覆蓋了港區作業每個環節。
河北港口集團還率先將“大智移云物”應用于環境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港區及周邊市區大氣、水體環境監測體系。旗下各港區設多個大氣網格化監測點位,24小時不間斷監測港區PM10、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等指標,實施“發現—反饋—整改—回頭看”閉環管理。其中秦港煤五期自主建設智能環保管控平臺,不僅實時采集粉塵濃度監測數據、氣象站信息、煤種特性、含水率等信息,還可以通過對
環保設備進行統計、記錄、分析,智能選擇使用不同
環保設備,讓煤碼頭控塵抑塵更加科學精準。
據河北港口集團秦皇島港大氣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港區優良天數達312天,較上一年增加37天,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37,在河北全省港口空氣質量排名中名列前茅,旗下碼頭公司先后獲評“亞太綠色港口”“中國綠色港口(四星級)”等稱號。邁入“十四五”,河北港口集團將繼續以打造“本質環保型”企業為己任,奮力書寫港口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