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公開講話中表示,基于能源安全前景,正在研究延長本國核電站運營年限的可能性。無獨有偶,8月3日,聯合國也舉行了一場圍繞“安全復蘇核能”的小組會議,多國代表、核能產業專家、企業和機構等商討如何努力確保采用“黃金標準”推進核能產業安全發展,并預計全球對先進核能技術需求的價值高達1萬億美元。
極端天氣和能源供需嚴重失衡讓此前頗受冷遇的核電產業迎來了復蘇的契機。
■■德國重啟核電只是時間問題
朔爾茨的公開發言是德國自2011年宣布“棄核”之后德國政界首次公開表態支持核電。按計劃,今年底德國最后一批運營中的核電站將徹底關閉。去年德國有6座核電站運營,核電約占該國電力供應的13.3%,其中3座已經于去年底關閉,剩余3座將在今年底關閉。
今年3月,德國經濟和環境部曾明確建議不要延長現有3座核電站壽命,并強調此舉對緩解德國能源危機的影響非常有限,而且會付出非常高的經濟成本。但僅過了5個月,德國政治輿論開始轉變,隨著該國啟動了此前封存的煤炭和石油發電廠以解決電力危機,德國重啟核電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德國電視一臺和調查組織“德國趨勢”的最新聯合民調數據顯示,只有15%的民眾支持按計劃棄核,超過80%的民眾支持延長運行中的核電站的年限,并認為長期來看應繼續使用核電。
油氣煤等大宗商品嚴重供不應求使得德國棄核信念開始動搖,該國政府意識到,當前大環境并不利于棄核,甚至可能因此將德國推入更大的深淵。對于新建核電站的潛力,朔爾茨表示:“如果有人決定這么做,大概每座核電站需要花費120億歐元-180億歐元,而且直至2037年或2038年才有望投產運營。”
《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稱,德國政府已委托相關機構對核電站進行壓力測試,以確定其壽命是否可以安全延長、是否具備應對德國能源緊張的能力。
■■能源危機促德能源政策轉向
德國媒體撰文稱,德國在棄核問題上已經打算調頭,這似乎意味著該國能源政策即將出現關鍵轉變。事實上,朔爾茨領導的聯合政府以堅持環保的綠黨為支柱,重要主張之一就是反對核電。鑒于當前歐洲能源供應吃緊,德國
制造業、能源安全乃至國民經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綠黨主張將“所有選擇都擺上桌面”,相當于間接在棄核問題上服軟。
隨著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2號”輸氣管道始終無法獲得德國的運營批準,加之俄羅斯通過“北溪1號”管道輸送至歐洲的天然氣大幅減少,德國能源供應已經岌岌可危,該國某些地區的家庭僅天然氣費用今年就可能超過1000歐元。
據悉,德國約1/3的天然氣消費主要來自家庭用戶,德國能源監管機構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根據去年天然氣消費水平估算,一個德國普通4口之家今年天然氣費用將高達1080歐元,到明年初德國天然氣價將上漲3倍以上。
從8月1日開始,歐盟正式實施自愿削減天然氣用量協議,即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間,歐盟成員國將根據自身情況將天然氣需求在過去5年平均消費量的基礎上減少15%,以應對2022年至2023年間冬季可能出現的天然氣供應中斷情況。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8月9日發出警告稱,實行天然氣配給制將導致德國化工供應鏈崩斷。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指出,歐洲國家從物美價廉的俄管道天然氣轉向購買昂貴的海運LNG,正在加快歐洲衰退步伐,將會對能源密集型行業和歐元區經濟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為0。
■■萬億美元核技術價值待復蘇
棄核先鋒德國都改變了態度,這似乎意味著核電產業復蘇并不是遙遠的事情。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格羅西在8月3日聯合國小組會議上表示,核電復蘇勢頭取決于安全和最佳實踐的國際合作。“事實上,全球圍繞核電的情緒變化發生得相當快。”他說,“幾年前還處于不受歡迎的狀態,現如今已經在綠色能源轉型中再次占據一席之地。”
美國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則表示,核電占美國基本負荷電力的20%、無碳排放電力的50%。“幾乎可以肯定,未來的核反應堆和核電站會使用與當前標準不同的技術,實驗室和私營企業都在資助更高效的核電技術,這使得新型核反應堆建造成本更低、產生的核廢料更少。”
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全球對先進核反應堆的需求價值達1萬億美元,這包括建造成本以及所有需要增加以支持核電行業的相關供應鏈的投入成本。“推廣先進核電技術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格蘭霍姆稱,“底線肯定是新技術必須以安全為首要。”
美國CNBC新聞網指出,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等一系列事故原本削弱了核電產業的發展,不過,現如今能源危機席卷全球,加上新的綠色創新技術和應對氣候危機的緊迫性,核電產業再次迎來復蘇拐點,成為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種子選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