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研究表明,全球目前每年甲烷排放達7500萬噸油當量 。據估算,2020年甲烷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其中超過總排放量54%的甲烷均來自與人類相關的活動。甲烷排放導致的升溫效應已抵消了天然氣替代煤的減排效應,嚴重削弱了天然氣的環境價值。伴隨天然氣產業的快速發展,其生產和利用過程中的甲烷排放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在日前舉辦的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甲烷減排行動論壇上,多家企業表示,甲烷排放的減少和控制將對提高油氣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經濟性起到協同作用,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但企業仍面臨甲烷回收利用率低、經濟性較差、核算標準滯后等問題。
企業實踐已久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甲烷是必須關注的重要內容。早在十年前,國內油氣企業就開始積極踐行甲烷減排行動。
2011年,中國石化就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發展戰略之一,在溫室氣體減排、甲烷減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4年,中國石油與其他9家大型油氣企業攜手成立了油氣行業氣侯倡議組織,率先開展了甲烷減排行動。
同時,中國石化作出承諾,到2025年將甲烷排放強度降低50%;中國石油也在此前表示,2025年甲烷排放強度比2017年降低62.3%,實現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提出的甲烷排放強度控制在0.2%的目標。
“十四五”時期,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事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將甲烷排放管控納入到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中,強化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制定具體的甲烷減排行動計劃,將有利于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甲烷資源,助力實現全面系統性的溫室氣體減排。
與會業內人士均表示,甲烷減排可帶來經濟、環境等多方面收益,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完成的任務。油氣行業通過技術或者設備升級,可以有效減少或消除設備泄漏和工藝排空,在實現甲烷減排的同時,協同控制揮發性有機物,可獲得額外的天然氣用于銷售和使用。甲烷減排將是油氣行業2030年前重要的減排著力點。
標準措施有待細化
在多年實踐中,中國石化通過開展套管氣回收、搶維修放空氣回收、單井拉油和裝卸油區域甲烷回收等措施,“十三五”期間累計回收甲烷16億立方米。
由于排放較為集中,油氣行業減排相對容易,初期成本較低。但到達一定階段之后,減排成本會呈非線性上升。
“目前企業踐行甲烷排放仍面臨多道難題。比如,在國內溫室氣體核查執行相關指南中,檢測結果與核算結果存在差異,特別是在開采、處理等環節的逸散排放量存在較大差異,企業面臨較高的核算成本。”中國石化能源管理與環境保護部綠色低碳處副處長王之茵稱。
北京燃氣集團工程師黃麗麗也持有相同觀點。“梳理國內外相關指南和標準發展發現,仍存在過于寬泛、不完整或不符合國情等問題,直接套用會導致核算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
“此外,在我們日常甲烷減排工作中,還面臨埋地燃氣管道甲烷控排難度大的問題。” 黃麗麗說,“與長輸管線相比,下游城市燃氣輸配管線如同毛細血管呈網狀分布,預判單點泄漏排放量較小,但較為分散。同時,城鎮燃氣場站數量多,類型多,設施呈復雜、碎片化特點,導致城市燃氣場站管理難度大,甲烷排放檢測等手段投入成本高。”
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博士孫鑠也表示,我國油氣行業甲烷排放測算有待細化,油氣下游缺乏細化的減排措施。“國家公布的數據年份不連貫,排放分類有待細化。開展長時間范圍內估計的研究,對排放源的區分不足,不確定性估計也有待加強。最重要的是,應對油氣行業甲烷排放影響投入更多關注。”
應加大減排和利用
中國海油研究總院工程研究設計院安全節能室主任周偉道出油氣企業面臨的又一普遍問題,即面臨天然氣排放點多、來源復雜、來訪量變化范圍大,天然氣回收處理難度大,通過壓縮后又液態烴析出,尋找適宜的去處難。“天然氣組分多變,部分直接排入火炬燃燒容易導致冒黑煙。目前,國內外沒有標準和規范定量判別火炬黑煙濃度,經濟有效的回收利用難度大。”
據了解,這是由于我國對甲烷減排的頂層設計不足,現有管控措施多出于安全生產、能源利用等考量,缺乏促進減排行動的綱領性、可操作性制度。多位與會人士表示,甲烷減排兼具環境、安全及社會等多重效益,加強甲烷減排和利用才是目標。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此前表示,“十四五”將是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期。“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包括甲烷在內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包括修訂煤層氣、煤礦瓦斯的排放標準,強化標準執行,同時加強污水處理和垃圾填埋的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并進一步修訂溫室氣體資源減排機制資源管理辦法,更好地利用市場機制進一步推動甲烷的減排工作。”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