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20年增加了6%,達到363億噸,創下歷史最高水平。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絕對增幅超過20億噸,為歷史上最大增幅。鑒于化工行業排放強度,以及化工材料和技術在低碳解決方案中的作用,化工行業是碳中和實現的關鍵。
在緊迫的降碳壓力下,全球化工巨頭正在積極應對。近日,美國《化學周刊》的相關調查稱,年度銷售收入排行榜前100的化學公司中,69%承諾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86%已制定2030年前臨時性削減目標。全球化工巨頭仍然是行業碳中和的引領者。
化工行業減排目標仍不足
《化學周刊》在調查中稱,化學工業與三大溫室氣體排放行業,即交通、能源和工業融合最深。化工行業消耗超過10%的化石燃料,每年排放29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超過除中國和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報告中稱,要將氣候變暖限制在1.5℃,世界必須在2025年之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前削減43%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化工行業肩負著全球減碳的重任。
不過,目前來看,化工企業定下的氣候目標仍然不能滿足IPCC的要求。在制定2030年減排目標的87家化工巨頭中,只有24家將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定在43%以上。28家美國公司,有64%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目標,亞太地區整體有68%的公司承諾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77%的公司承諾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領軍企業已提出技術方向
在各企業中,巴斯夫和陶氏等銷售額最高,研發能力最強的化工巨頭是減碳技術和投資的主要提供者。其中,陶氏計劃每年投資約10億美元對其全球資產進行升級和脫碳改造,巴斯夫將在2030年前為其氣候保護目標投資40多億歐元。
技術上,陶氏和巴斯夫是兩大技術方向的倡導者。陶氏選擇采用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和清潔氫降碳。該公司已經宣布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薩斯喀徹溫堡,利用CCUS技術建造世界上第一個凈零排放的乙烯裂解廠。此外,陶氏宣布在荷蘭Terneuzen石化廠實施一個三期計劃,將使用清潔氫氣和其他突破性技術,目標是到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以上,并加速其2050年碳中和目標實現。巴斯夫表示,該公司將重點放在低碳生產技術上,如開發電加熱蒸汽裂解爐、低排放氫氣生產技術、蒸汽生產電熱泵和可再生能源。巴斯夫目前正在實施250多個技術和組織項目,以減少能源消耗和提高競爭力。不過,化學工業創新周期通常需要10多年才能實現商業化,相關技術可能要到2030年后得到推廣應用。
能源轉型是重中之重
巴斯夫凈零業務總裁拉爾斯·基索表示,能源轉型既是壓艙石,也是化學工業走向零排放的啟航錨。“化學即物質的轉化。所有這些過程都需要能源,在未來這一規律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生產能源的方式。”不過,可再生能源價格仍是化工巨頭擔心的問題,而這也需要化工巨頭進一步努力。
IPCC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雖然太陽能、風能和電池等清潔能源成本降低了85%,但仍不是企業能承受的平價。陶氏公司表示,很難預測綠色氫氣和模塊化核能等下一代清潔能源何時或是否會達到成本平價。巴斯夫認為,要達到競爭性使用目的,歐洲綠色電力價格需要控制在40~50歐元/兆瓦時的范圍內。
脫碳轉型是一個巨大而多層面的挑戰:企業必須同時成為氣候中和、數字化和循環型企業。但由于化工行業要應對前期成本,生產低二氧化碳足跡產品將意味著需要更大努力和更高成本。“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政治、商業和社會之間的一種全新合作。可以預見是最終客戶必須做好準備支付更高的價格。”基索表示。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