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作為溫州市主要傳統制造支柱產業,泵閥行業已經連續多年產值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發展勢頭強勁。盡管如此,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向下壓力,大企業引領不強、產業低小散、要素支撐不夠完善等弊端進一步放大,泵閥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眾多企業家認為當前要加速從制造到智造問題解決商轉型升級,重塑泵閥產業新優勢,已成為泵閥行業一項緊迫的發展命題。
服務加持,從制造商到問題解決商
以幾十年積累的制造優勢為依托,以“產品+服務”,我市不少泵閥企業加速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加速轉型,并不斷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浙江金龍自控設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油田、化工等行業用水環保處理成套裝備、油田鉆注采計量等集成裝置、閥門、儀表儀器的設計開發和生產制造,主導產品油田鉆注采計量裝置、油田水處理等總集成總承包成套裝備銷售額穩居國內第一,是中石油、中石化一級供應商。
這幾年該公司訂單穩步提升,無不得益于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在“產品+服務”經營模式中不斷創新供給形式,形成制造與服務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最初,“金龍自控”以銷售閥門為主要核心業務,在發展過程中,公司高層發現客戶需求日新月異,各大油田對于油田設備的需求趨于多元化,單一的閥門供給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企業通過技術引進、自主開發等方式研發油田計量裝置、油田水處理設備等油田智能裝備,逐步將服務業務從單一提供產品轉變為包含提供油田裝備、閥門、儀器儀表等產品,并涵蓋自動化控制系統軟件、部件、服務等“一條龍”服務,成功轉型為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型油氣采輸裝備制造企業。今年成功躋身全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行列。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攀升,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成為新風向。以金龍自控為代表的服務型制造模式,正成為我市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在去年全省服務型制造示范名單中,全市23家企業被評為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入選數居全省第一,泵閥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愈發明晰。市泵閥行業協會負責人認為,由制造環節向微笑曲線兩端服務環節延伸,不僅可以發揮制造企業本身優勢,而且可以鞏固原有的產品市場,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借智突圍,攻關“卡脖子”技術
面對疫情沖擊,我市不少泵閥企業依靠產品的差異化和高端化,圍繞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配套,瞄準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目標,在特種材料、高參數、智能控制、成套裝備集成等產業鏈關鍵共性環節進行技術攻關,掌握核心技術,走出一條破冰之路。
去年初,在中石化2021年度集中采購招標會上,我市的超達、伯特利、保一、立信等12家企業收獲滿滿,一舉拿下中石化10多億元產值的訂單。部分泵閥企業敲開軍工、核電、環保和超臨界火電機組等領域的大門。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睂τ谶@一論斷,作為國家儀器儀表執行器協會理事單位的貝爾公司深有感觸。
正是專注自主研發、堅持創新驅動,貝爾公司才能從一家小作坊成長為一家頗有名氣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單做閥門設備發展到如今自主創新開發電氣動高性能系列調節閥、高性能系列蝶閥、智能定位器、智能電液執行器,是目前國內少數幾家能在品質上與國外產品競爭的閥門制造企業之一。
創新離不開政策引導。近幾年我市出臺各類扶持政策,積極引導泵閥行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規模以上企業智能化技術診斷全覆蓋,在泵閥行業開展產業大腦建設,并加快建設“未來工廠”,開展智能制造試點,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去年,我市啟動泵閥產業“卡脖子”技術攻堅5項,實施泵閥產業技改項目100項以上,新增工業機器人應用80臺以上,打造數字化車間3個,在泵閥產業鏈上初步形成若干個從設計研發到產品服務的閉環試點。
未來五年,泵閥行業將以節能環保、智能控制、高精尖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龍頭引領、配套完整、開放合作的提升模式,構建以永嘉為重點,龍灣、瑞安、浙南產業集聚區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建設全國重要泵閥產業基地。加快發展適用于高溫、高壓、高磨損等特種作業環境的工藝流程關鍵單元泵閥設備及相關配套產品。到2025年,我市泵閥行業產值有望突破900億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