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發布,其中提到,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在交通領域帶動二氧化碳減排5-10萬噸/年。
近期,深圳、廣西、重慶、河南鄭州等多地出臺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提出包括加大氫能重大項目規劃建設、積極探索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利用等舉措,加速布局氫能產業鏈。
上海: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
6月20日,上海市發改委發布消息稱,為加快搶占綠色低碳新賽道,大力推動上海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正式印發《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
《規劃》提出,到2025年,產業創新能力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制儲輸用產業鏈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工藝水平大幅提升,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取得顯著成效。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在交通領域帶動二氧化碳減排5-10萬噸/年。
到2035年,產業發展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引領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研發創新中心、關鍵核心裝備與零部件制造檢測中心,在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形成豐富多元的應用生態,建設海外氫能進口輸運碼頭,布局東亞地區氫能貿易和交易中心,與長三角地區形成協同創新生態,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規劃》還提出,中長期,立足于建立以綠氫為主的供氫體系,推進深遠海風電制氫、生物質制氫、灘涂光伏發電制氫,通過技術進步逐步降低綠電制氫成本。探索建立長江氫能運輸走廊,布局滬外、海外氫源生產基地和進口碼頭,構建多渠道氫能保障供應體系。
在應用端,規劃提出優先打造若干世界級示范場景。其中之一是打造深遠海風電制氫示范基地。結合上海深遠海風電整體布局,開展相關技術研究,降低海水制氫成本,打造世界級規模化深遠海風電制氫基地。
多地氫能產業政策密集出臺
今年3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氫能作出了15年長遠規劃,制定了三個五年維度的發展目標。
隨著氫能頂層政策出臺,多地陸續出臺發展氫能產業鏈相關政策。6月10日,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重慶市“十四五”清潔生產推行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加快清潔能源和清潔原輔材料替代利用。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應用。
6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發布關于印發《廣西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提到大力推進新型儲能建設;積極探索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利用;鼓勵在化工、冶金、交通等領域開展氫能替代應用。
6月2日,河南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鄭州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21-2025年)》,其中指出,完善制氫、運氫、儲氫、加氫等各環節燃料電池產業布局,提升燃料電池研發、檢測、驗證配套能力。
5月2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深圳工業經濟穩增長提質量的若干措施》,在氫能方面提出要加快包括氫能在內的重大工業項目規劃建設。適度超前推進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電廠、電網、油田勘探開發、LNG接收站、海上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儲能和氫能等領域重大項目投資建設力度。
中信建投研報分析認為,氫能產業發展仍處于導入期,政策扶持力度和節奏非常關鍵。氫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利用非化石能源電力、提升電氣化率方面具備廣闊應用潛力,是電力的重要補充。從現狀到“達峰”到“凈零”,氫的利用規模有望實現3倍以上的增長,接近1億噸每年。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