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堅持“不唯地域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則,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大文章,不斷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目前,全區從業人員總數達45.6萬余人,受過高等教育人員占比75.6%,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4200余人,人才發展主要指標位居全市前列。
精準施策,擦亮人才政策“吸金石”
高新區堅持新引進人才和存量人才“雙輪驅動”,建立一攬子人才政策體系,既要加快引進產業人才,又要著力培養用好存量人才,激發人才雙創活力,筑牢高質量發展保障。在今年新出臺的人才政策中,首次賦予高新區關鍵核心技術企業“人才舉薦權”,對現行政策無法支持認定的存量人才、緊缺人才和一線人才予以傾斜;謀劃發布全球引才需求榜,最高可給予100萬元人才自主支配資金;拓寬引才渠道,出臺飛地引才、柔性引才、獵頭引才、社會引才等一攬子“政策包”。為解決“政策不知道,知道找不到,找到看不懂”的問題,高新區依托區域經濟大腦,推出“政策庫”平臺,推動人才、科創、金融等惠企政策精準推送,進一步提高了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新區“政策庫”平臺
暢通渠道,開啟人才引進“新引擎”
集聚領軍人才。高新區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實施強校強所強院合作戰略,集聚了包括國家類腦工程中心、國家人工智能試驗區、中科院技術創新院等國家級和省級以上的各類企業新型研發機構200余家,居全國高新區第二。依托這些創新平臺和創新項目,吸引了一批領軍人才和研發人員來高新區施展才華,集聚了科大國盾、全色光顯等院士團隊企業17家,以教授、研究員為核心的高端創業公司逾600家。
引進青年人才。高新區大力引入優秀高校畢業生筑夢高新,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不斷夯實“塔基”人才隊伍。高新區實施“十萬大學生進高新”計劃,建立科大校友創新創業基地,成立大學生創業園,2021年集聚大學生優質創業項目300余個。在省內率先開展組團招聘,打造“中國聲谷·量子中心”招才引智品牌,十二年來累計引進省內外重點高校畢業生8萬余人。通過“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幫助企業培養選拔合適的人才,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將高新區視為就業首選地。
“中國聲谷·量子中心”招才引智活動
吸引海外人才。高新區依托合肥國際人才城、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中心、達拉斯人才工作站等國際化雙創平臺,打造“硅谷連線”“海博會”人才活動品牌,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落戶中盛溯源、超科電子、中科普瑞昇等海創企業。為搶抓海外人才回流機遇,高新區搭建線上“鵲橋”破解海外引才供需不對稱的難題,在5月12日舉辦的全球人才云聘會上,15家園區重點單位共提供崗位218個,年薪最高150萬,吸引全球各地1100多位優秀青年參與。
合肥國際人才城
筑巢引鳳,建設人才雙創“主陣地”
高新區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雙創載體鏈條,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專業化園區,通過“騰籠換鳥”助推老廠房煥發活力,全區孵化總面積突破550萬方。不斷完善適宜成果轉化的虛擬載體,打造互聯網+創業創新線上平臺,利用“鏈通高新”“合創券”“金融超市”“房源匯”等板塊,幫助人才及企業對接產品、技術、金融、房源等各類要素資源。圍繞高新區雙創企業特色和成長需求,推出“青創資金”“科大校友貸”等低門檻、低成本特色金融產品,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中安創谷科技園
靶向發力,構筑人才成長“向陽坡”
打造區域人才項目品牌“江淮硅谷”創新創業團隊,自2015年以來共選拔114個人才團隊,累計支持資金5320萬元,智飛龍科馬(首個國產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芯碁微裝(國內光刻機第一股)、若森智能(相控陣衛星互聯網終端助力冬奧會)等一批企業經過培養資助,發展為高新區明星企業,成為集聚研發人才的強大磁場。實施“領航”企業家培養工程,開辦全國開發區首個“企業家大學”,為企業家打造專業學習、經驗交流、鏈接資源、創新合作的綜合平臺,自2020年底成立以來累計開展各類培訓、實踐課程百余期,覆蓋企業家3000余名。打造“合創匯”“未來匯”“Si享匯”等特色活動品牌,累計開展雙創活動1400余場,服務雙創人才2萬余名,培養造就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合肥高新區“企業家大學”
優化服務,打造人才發展“生態圈”
高新區成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隊伍,依托合肥國際人才城服務基地,面向高層次人才推行“一對一”服務,打造以“零距離”“零跑腿”為標志的高層次人才服務新優勢,打通人才服務工作“最后一公里”。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啟動全市首個職住平衡試點,提供至少60%的房源用于剛需和園區職工購買,累計建設投用公租房23130套,位居全市第一,每年財政安排1億元政策資金發放安居補貼,另外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學、體檢就醫、學術休假等服務保障,讓人才安心留下、舒心創業。
(王丹)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