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從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油工程”)獲悉,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和調試的首套深水水下多功能管匯系統在位于天津港保稅區的天津臨港特種裝備制造場地正式交付,這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水下生產裝備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和測試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據了解,本次交付的多功能管匯將應用于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所屬東方氣田群開發,內部集成了水下分配單元、控制模塊、路由器等11臺國產化關鍵控制和監測設備,是國內自主研發的首套500米水深的帶控制系統的水下管匯工程化產品。
水下管匯主要分布在海底的井口群之間,具有匯集井口油氣、分配電力及液壓、進行水下控制和監測等一系列重要功能,被喻為水下“油氣樞紐站”,是深水油氣田開發的核心技術裝備之一,承擔著將深海油氣匯集起來輸送到“加工中心”——海上平臺的重要作用。據了解,由于起步較晚,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項目中應用的水下多功能管匯此前一直由國外廠商設計,其整體設計技術和關鍵部件長期被少數國外公司壟斷。
據海油工程科技信息部總經理儲樂平介紹,本次交付的水下多功能管匯面臨高壓、低溫和海水腐蝕等嚴苛環境條件,且要求20年免維護,因此對設備密封、材料強度及工藝質量都提出極大挑戰。據悉,自2019年以來,海油工程依托工業和信息化部“水下油氣生產系統工程化示范應用”創新專項實施,大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攻克控制系統集成、復雜水下結構物三維設計、控制及監測設備ROV(水下機器人)操作設計、接口匹配性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并整合國內優勢科研資源,成功實現水下液動閥門、連接器、多相流量計等多種關鍵部件的自主研發和國產化制造,按國際行業先進標準要求完成產品的型式試驗及認證。
為驗證系統的整體性能,海油工程創造性開展“水下管匯系統集成測試”、“水下管匯系統+水下采油樹系統集成測試”、“ROV/潛水員界面測試”等陸地集成測試,經過國際權威第三方挪威船級社現場見證,多項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國內水下生產系統和產品研發的“領軍者”,海油工程高度重視水下產品裝備能力建設,建成了國內首個水下產品研發測試中心和水下生產設施研發制造與測試、深水環境模擬測試等3個子平臺,初步形成水下“卡脖子”裝備研發測試能力,實現海底管道終端設備、跨接管等系列水下產品的國產化制造,為“深海一號大氣田”等深水油氣田開發提供有力支持。
海油工程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積極構建各主體相互協同、高校院所支撐的創新聯合體,加快形成從水下油氣生產裝備研發設計、材料制造、精密加工到總裝集成、測試檢驗與認證的全產業鏈條,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為天津港保稅區打造海工高端裝備和設施制造領航區注入新的活力,全力為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基固本,在科技自立自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海洋強國上奮力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