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海上來,潮起海之南。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連線中海油“深海一號”作業平臺后,引發全民海洋強國回響。
文 | 東夷觀海
未來是海洋的世界,經略海洋者,方可成為強國。
從上世紀50年代鶯歌海踏浪而來的中海油,碧海丹心四十載,能源報國立新功,憑借“深海一號”國之重器,駛向海洋大國深處。
01.國之重器,3艘中型航母個頭
4月13日,北京東二環能源大道中海油那座船帆形狀的總部大廈熱氣沸騰,中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主持召開集團公司黨組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臺重要指示精神。
令業內高度關注的是,汪東進代表中海油表態的站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再立新功、再創新佳績;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集團公司主業發展,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全力推進實施科技創新強基工程;圍繞海洋科技加強攻關,結合規劃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創平臺體系建設,堅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持續提高裝備國產化水平,在推動我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上再立新功、再創新佳績。
無愧國字頭企業的大格局。沒有任何贅詞,無論政治站位還是企業未來戰略,都步步緊扣國家新發展格局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由此聯想到中海油剛回歸A股與成立新能源公司兩個大手筆,皆是主動為國分憂的央企精神體現。
汪東進話音剛落,從渤海灣和南海油區,整個中海油掀起學習高潮,從上到下,共話海洋經略,劍指海洋石油高新科技。
讓我們把視線回到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連線中海油“深海一號”作業平臺,聽取平臺員工匯報一線工作情況時強調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
這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國內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海油有幸走在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戰略決策的最前列,并從海洋能源角度深度切入,用獨立自主的海洋石油高新技術,為子孫后代開采能源。
舉世矚目的南海“深海一號”,就是海洋強國的一個華麗篇章。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連線的中海油“深海一號”,就會發現國之重器的沉重分量。
“深海一號”大氣田是我國自主開發的首個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也是我國自主發現的海水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氣田,去年6月25日正式投產通氣。
“深海一號”大氣田距離海南省三亞市約150公里,所在海域水深約1220米到1560米,氣田東西橫向跨度達到50公里。
2011年,該氣田曾被外國石油巨頭的大西洋被動邊緣理論認定沒有勘探價值而放棄。中海油繼承傳統的油氣勘探技術理論,加強基礎地質研究,建立了深水區油氣成藏模式,完善了深水油氣勘探技術,在瓊東南盆地中央峽谷水道找到了陵水17-2大型勘探潛力的構造群,已經發現探明儲量超過千億立方米。
“深海一號”大氣田是世界上首個以“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水下生產系統”模式開發的大型深水油氣田,開創了半潛式平臺立柱儲油的先例。
為“深海一號”大氣田服務的龐然大物,就是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代表著海洋石油最新海洋工程重大裝備的誕生。 點此詳細了解“深海一號”:《世界級創新!在1500米深的海上,這群石油人建了一座“城堡”》
如同3艘中型航母大小的“深海一號”尺寸巨大,總高度達120米,相當于40層樓;總重量超過5萬噸,最大投影面積有兩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號”平臺正式投產,標志著中國從裝備技術到勘探開發能力全面實現從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依托海上天然氣管網,每年為粵港瓊等地供應30億立方米深海天然氣,可以滿足定位未來中國在全球競爭創新載體和平臺的粵港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意義重大。
2月13日,中海油對外宣布,該平臺2021年6月25日正式投產以來,累計生產天然氣超10億立方米。
從中海油采油公司礦長、渤海公司副總經理、中海油副總經理崗位走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如是評價:有了“海洋石油981”,有了“陵水17-2”,有了“深海一號”,標志著從勘探開發到后面的開發生產整個全鏈條,我們在深海已經具備了全面的生產能力、開發能力和建設能力,是我們在深海的進入上、深海的開發上、深海勘探上跨出了一個堅實的步伐,上了一個更新的臺階和高度。
蔚藍海洋,地球賜給人類最后的寶藏,蘊藏著地球上超過34%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遺憾的是,豐富的油氣資源有近一半深埋于水深超過300米的深海之下。從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理論看,海水深度每增加一米,資源開采難度將呈幾何級增長。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碧海丹心40年的中海油義不容辭。帶著能源報國愿望,一代代海洋石油人經過40年的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中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相繼攻克深水、高溫、高壓領域難題,實現了從上游到上中下游一體化、從淺水到深水、從國內到國際的“三大跨越”。
在中海油迎來40年大慶之際,海洋石油人已建成油氣田近200個,并建立了以“深海一號”、“海基一號”為典型代表的深水油氣資源開發模式,走向了深藍。
海洋科技前沿發展,始終牽掛著總書記的心。他在4年前考察海南時就強調指出: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回憶起與總書記連線通話時的情景,4月10日下午向總書記直接通話匯報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總監雷亞飛感觸頗深:“深海一號”的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們在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核心技術裝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在深水領域‘培養一支隊伍、形成一套標準、建立一套制度、制訂一套流程’的目標。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實際行動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南海萬億方大氣區貢獻力量。
發展海洋科技,就是向海圖強,向藍海進軍;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是中海油人的鐵血澆鑄的能源報國情懷。
“深海一號”項目總投資236億元,工程包括一座半潛平臺(即“深海一號”能源站)、16根系泊錨纜、17條海底管道、一套水下生產系統。最大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井深4000米以上,7個井區共部署11口開發井。
用專家們的話說:300米與1500米界限,通常被認為是淺水與深水、深水與超深水之間的分界線。基于水深、環境條件、技術水平等方面不同,海洋油氣開發會采取不同的模式。對深海油氣田的科技突破,這是中海油幾代科研人員針對“卡脖子”技術接力攻關的里程碑。
在這個被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的世界級巨無霸海洋石油平臺上,承載著我國海洋石油的高科技含量:國之重器“深海一號”平臺,實現了3項世界級創新、運用了13項國內首創技術,被譽為迄今我國相關領域技術集大成之作。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開發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實現了從30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的歷史性重大跨越,邁入了超深水時代。
南海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由于海深與開采條件限制,過去,開發深水海洋一直是我們的薄弱環節。
位于北部灣南部鶯歌海盆地和瓊東南盆地天然氣整體探明率低,勘探潛力巨大。要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就需要國之重器的鑄造。
近年來,中海油提出加快打造獨立自主的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制造道路,加快完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體系;緊貼油氣增儲上產裝備需求,穩步推動國產化裝備示范項目實施;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承擔國家重大裝備研發制造任務,為推動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船舶等民族工業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在中海油網站的首頁,更新了多角度拍攝的“深海一號”的視頻,上面疊印著“建設海洋強國,加快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大字標題。這是中海油面向未來的誓言。
就在總書記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臺次日,中海油捷報再傳。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在南海東部海域成功滑移下水并精準就位,創造了亞洲深水導管架海上安裝新紀錄。又一個國之重器亮相,標志著我國深水超大型導管架成套關鍵技術和安裝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對推動海上油氣增儲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與此同時,以“深海一號”為重要樞紐,中海油正積極推動的“深海二號”(陵水25-1)等氣田開發,將使推動萬億大氣區建設從藍圖變為現實,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提供更多清潔能源。
正在建設的我國海上最大油田渤海油田旗下墾利6-1油田也將成為海上油田的里程碑,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的該油田將成為我國渤海萊州灣北部地區首個億噸級大型油田,并一舉打破該地區40余年無商業油氣發現的局面。
碧海丹心,能源報國。這就是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在海洋石油工業領域的誓言。
以建設海洋強國與能源強國為核心,以加快深水油氣資源為載體,中海油定能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中,駛向更遠更深的藍海。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