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以綠色化工與生態文明為主題的2013中國化工學會年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年會上,專家院士高屋建瓴,為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指路。800余名化工科技工作者匯聚一堂,投身到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用他們在專業技術領域的深厚造詣為石油和化學工業實現創新驅動升級轉型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李勇武表示,目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正處于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關鍵時刻,中國化工學會將以推進石油、化工行業調結構轉方式為契機,以增強行業的創新能力為重點,為打造石油、化工行業升級版提供技術指導、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化工對于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能源、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意義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化工新材料在解決水、能源、資源短缺和節能減排方面具有其他材料無可比擬的作用,應該重點開發高性能通用化聚合物材料、節能新材料、碳捕集材料、可降解材料、能源新材料等。
曹湘洪同時指出,通用材料應用面廣,市場需求量大,本應得到重視,新材料用途特殊,市場需求量小,應該以市場為導向逐步發展。但近幾年國內科研單位和企業存在一種片面追求新材料開發的傾向,以開發新材料為時尚,忽視了通用材料的技術創新與發展,通用材料的技術進步與發展被邊緣化。此外,有的新材料生產技術我們已掌握,但缺少相應的加工應用技術以及支持材料生產與加工的裝備制造技術。因此,曹湘洪院士強調,科研單位在研發新材料時,應做到生產技術、加工應用技術和裝備制造技術同步計劃同步實施,加強新材料開發的產學研協同創新。
我國的石油化學工業因原料不可再生而面臨挑戰,發展風頭正勁的煤化工雖然原料豐富但卻受到污染制約。這一背景下,生物制造以其原料可再生、環境效益好而格外受到關注。歐陽平凱院士在會上介紹了一項非常有前景的基于生物制造的產業新模式——生物天然氣產業模式。該模式以我國的主要污染源——每年產生的近30億噸低劣生物質(人畜糞便、秸稈、垃圾)為原料,通過生物甲烷化,每年可產生2000億立方米的生物甲烷,減排10億噸的二氧化碳,還可代替30%的化肥,是一條兼具節能、減排、資源化三重戰略意義的新模式,生產的生物甲烷還可進一步深加工為烯烴和芳烴。而采用常規的污染治理技術處理這些低劣生物質不僅要消耗117億噸標煤,還要排放304億噸二氧化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