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有關情況,提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氫能產業發展相關規劃、支持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發展基礎和條件,統籌謀劃、合理布局,按照《規劃》統一部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嚴禁不顧本地實際,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避免造成基礎設施和資源浪費。
近年來,氫能產業尤其是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迅速,在此過程中,一些地方盲目跟風、低水平建設的苗頭已有所顯現。
根據《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到2050年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占比中將提升至10%,產業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以上。隨著從中央到地方的發展規劃及補貼政策陸續出臺,5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獲批落地,氫能產業進入發展新階段。
由于此前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尚未頒布,部門、地方就氫能發展各說各話,缺乏統籌、協同布局意識,一定程度上造成產業重復布局、低水平建設現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表示,實際上,在國家頂層氫能規劃正式出臺前,已有一些地方的產業規劃及產業布局等方面有過熱苗頭,綠氫布局規模、燃料電池汽車部署數量等都遠超當地的市場承載能力。
“目前來看,在氫能產業鏈中,制氫和儲氫兩個環節技術成熟度、經濟性相對薄弱,氫能應用存在一定的無序發展現象。”國家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天才表示,在沒有足夠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的情況下,一方面將極大浪費企業技術、人才資源,另一方面也將大大降低氫能行業準入門檻,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如何“掐滅”過熱苗頭、進一步預防產業無序發展?
“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則。”馬天才認為,政府應在規劃指導過程中,充分把握當地資源稟賦、應用市場需求,及技術、人才、產業基礎等,拓展氫能在交通、儲能、工業、發電等多領域的應用示范,如北方熱電聯供、南方地區熱電冷聯供等具有區域性特點的應用探索。
“氫能熱中要始終保持冷思考。”景春梅進一步指出,全國已發布氫能產業相關政策的地方應結合日前出臺的國家氫能頂層設計,合理把握產業發展節奏。在布局新的氫能項目前,各地應結合當地原有產業基礎、市場應用現狀及氫能應用前景等,明確自身的氫能發展定位,實事求是地進行本地氫能產業規劃,不能急于求成、“跑馬圈地”。
“在國家氫能規劃出臺后,圍繞產業鏈短板和弱項,國家可能后續會出臺配套政策、推出相應的示范工程,同時開展對各地氫能規劃的評估,及時調整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此外,目前我國氫能產業主要通過試點示范這一方式,隨著政府持續引導和產業規范進一步完善,試點示范能夠起到引領作用,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產能過于集中的問題。”景春梅表示。
受訪專家均表示,氫能《規劃》中,“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這一氫能發展基本原則尤為關鍵。
“未來氫能產業發展,不能忽視市場需求對氫能的影響。”在馬天才看來,有豐富且廉價的氫源、有氫能市場需求的地區,才能夠實現“產業閉環+示范應用”模式的建立。“目前,氫能產業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形成閉環,制氫成本是否便宜、運輸存儲過程中經濟是否可控、氫加注網絡是否覆蓋全面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認為,隨著氫能產業從發展初期階段走向快速增長期,各地政府應按照國家規劃要求,加強規劃的落地,進行氫能產業科學合理布局。除此之外,還應通過制定氫能各環節準入門檻、技術標準和規范、配套監管措施等,完善氫能市場規則,用市場化手段逐步淘汰落后產能。
“通過市場機制引導,提高重復建設、低水平項目的投資成本,形成更高的行業準入門檻,規范氫能項目試點示范。同時,在此過程中,政府引導應落到實處,按照試點示范根本要求,把引導性的氫能示范工程做實、做細。”郭焦鋒建議。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