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袁世平)“近年來,我們廠從儀表設備、數傳裝置、通信方式、控制單元4個方面優化提升,確保氣井生產數據的采集、控制、傳輸等各環節穩定可靠,為氣井智能化管理提供基礎保障……”3月23日,長慶油田采氣三廠科技信息部副部長張作超向筆者介紹智能化技術在氣井上的應用。
采氣三廠作為長慶油田的主力產氣區,自主管理氣井3596口、集氣站30座、集輸管線1700余公里,管轄面積2.3萬平方公里,點多線長面廣,人均管理設備設施數量居整個氣田前列。為了實現氣田高質量發展,解決人力資源與氣田快速發展的矛盾,采氣三廠將信息技術與氣田主營業務深度融合,歷經技術攻關、規模建設、集成應用三個階段,緊緊圍繞油田公司“326”規劃,構建了“四橫五縱”智能化體系,智慧油田藍圖下的現代化采氣廠已初見雛形。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談起當前氣井數據遠程傳輸使用的數傳設備一體化,這個廠科技信息部自控技術員王鈞丞形容道。在氣田開發初期,氣井傳輸設備電器元件使用得多,故障率高,后期維護不便。而數傳設備一體化的成熟應用,將原來的電臺、風光互補器、電源模塊等元器件統一集成到一臺設備上。設備數量少了,功能卻絲毫不弱,通過一體化集成電路設計,信號傳輸距離比傳統的電臺網橋要遠30公里,同時系統功耗大幅下降,故障率降低了80%,數據的穩定傳輸、電源的低功耗以及低故障率為后期的氣井智能化管理打下了基礎。
隨著氣田的持續開發,低產低效井不斷增多,占到了總井數的63%。將智能化管理與氣井管理深度融合成為氣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采氣工藝與信息技術的技術人員聯合作戰,經過不斷摸索,氣井生產數據實現自動采集、智能計算、參數調整和遠程控制功能,為智能柱塞、智能間開、智能注劑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采氣工藝研究所采氣工藝室副主任王維告訴筆者,通過數智融合技術,氣井柱塞措施效果大幅提升,單井產量提高了21%,排液量提高了20%。而間開井則可根據時間、流量、壓力等不同制度為氣井科學“蓄能”,從而提高開井效果。排水采氣井應用方面,配套開發的液面診斷系統、自動制定加注制度,大幅提升了排水采氣效果,單井增產氣量提高19.8%。
隨著這個廠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成熟,30座集氣站天然氣發電機自動啟停實現了外電停運報警和發電機即時自動啟運;無人機、光纖振動技術在天然氣管道智能報警的應用為2021年“零失效”提供技術支持;管道壁厚在線腐蝕監測技術實現了氣田管道實時診斷功能,為打造無泄漏采氣廠保駕護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