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特軸承工人在生產車間工作
具備年產200萬套薄壁軸承的生產能力,在國內薄壁特種軸承市場中占主導地位,并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3月2日,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第一批“好品山東”品牌名單,山東博特軸承有限公司成功入選。
十余年間,從默默無聞到行業領軍,博特軸承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跨越發展。
“在薄壁軸承細分領域做到極致,打破國際壟斷實現替代進口,創造世界一流的精密軸承品牌。”博特軸承總經理楊海濤目標堅定。
質量為核心
3月10日上午,走進位于臨清市煙店鎮的博特軸承,撲面而來的是一個個現代化生產景象。寬敞明亮的車間里,一條條自動化流水線有條不紊地運轉,一套套做工精細的薄壁軸承源源不斷“走下”生產線。
軸承的“個頭”不大,卻是機械裝備的“心臟”部件。在博特軸承,每個軸承從下料到出成品,需要經過車加工、熱處理、磨加工、產品檢測等近百道工序的“千錘百煉”。這種全工序的發展模式,既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又能實現從原料到成品的全程質量管控。
博特軸承產品品質贏得了徐工集團、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30余家中國機械500強企業的認可,其精度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P4級,精度差不超過一根發絲直徑的1/20。
“我們的目標就是不斷提升軸承的精度及壽命,增加軸承的附加值。”楊海濤說,為此,公司員工還會定期參加培訓,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使生產技術能夠與時俱進,迎接未來挑戰。
創新為動力
2008年,在一次展會上,來自烏克蘭的客戶對博特軸承的產品很感興趣。展會后,雙方簽訂了300萬美元的合同,博特軸承按對方要求定制輕量化精密軸承,從此與薄壁軸承結緣。
此前,薄壁軸承技術被美國一家公司壟斷,進口價格不菲。這讓楊海濤暗下決心,誓要突破這一“卡脖子”技術。
十余年來,博特軸承不斷加快在技術改造和檢測設備上的投入和創新研發。通過改進車削、熱處理、磨削工藝技術,博特軸承自主研發達到進口設備精度的磨床及超精設備,一個個瓶頸相繼被突破。其研制的RV減速機專用薄壁軸承端面跳動精度可以達到0.005mm,使用壽命超過國外同類產品壽命標準,品質達到可替代進口軸承要求。
近年來,博特軸承先后研發了軸承類產品500余種,獲得5項科技成果、2項發明專利、2項國際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公司先后獲得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稱號,其商標“BOT”成為山東省著名商標。
人才為引擎
人才是支撐企業長遠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博特軸承針對軸承工藝復雜、精度較高的特點,加大與各大院校合作力度,精心構筑人才高地。
博特軸承先后與濟南大學、山東建筑大學等高校簽訂產學研全面合作協議,深度研發薄壁系類新產品。該公司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專用薄壁軸承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產品遠銷美國、德國、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1年,博特軸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的產品“高精密可替換型薄壁軸承”問世,實現了關鍵部件的國產化,并應用于電子科技、新能源設備等高精尖領域。
“為全面實現替代進口軸承而不懈努力。”以此為目標,楊海濤信心滿滿,“今年,我們計劃再啟動一條年產200萬套薄壁軸承生產線,力爭將‘BOT’軸承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擦亮聊城軸承名片。”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