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賽道,道寬且長。集中發力搶占‘雙碳’市場,將是環境產業中長期戰略布局的確定方向。”日前,在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在京主辦的2022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一語道出環境產業對“雙碳”主題的聚焦。與會企業家、專家就環保工作現狀、環境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產業未來布局方向等內容展開交流,并一致認為,“雙碳”背景下,環境產業大有可為,或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把握戰略機遇 “雙碳”將成長期布局
“綠色低碳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基調,碳中和浪潮已經奔涌而至。”趙笠鈞建議,環境企業當從三方面布局發展戰略。一是精準服務生態環保新需求,重點關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提質增效、生態修復等方向布局;二是打開服務界面,服務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加大新能源、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布局;三是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技術創新,培育自身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環保行業需要著眼‘雙碳’目標,重新審視污水處理工藝、固廢處置等產業,重新設定發展目標和途徑。”清華大學教授王凱軍說。
環境商會副會長、先河環保總經理陳榮強表示,公司圍繞“雙碳”目標,進行了一系列業務布局升級,一是建立碳排放在線監測;二是自主開發“低碳云”平臺;三是建立碳資產體系,參與《碳管理體系要求使用指南》的制定,建立國內首個“4+1”模塊的系統性管理體系;四是自主研發企業碳排放核算模型,開展碳交易業務;五是著手布局碳匯管理開發、“雙碳”規劃服務,牢抓“雙碳”戰略為監測行業發展提供的重大機遇。
調整產業結構 企業面臨轉型考驗
環境商會執行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認為,環境產業正在向生態化、低碳化、資源化三個方向發展。生態化即從過去氣、水、固的末端治理向綜合環境效益的轉變;低碳化即發展節能減排技術,助力能源、化工等行業實現“雙碳”目標;資源化則考慮經濟性問題,特別是如何實現治理產物資源化利用。
首創環保董事、總經理李伏京表示,隨著產業的結構調整,環境企業也面臨轉型升級的考驗。此前,環境企業以投資驅動型為主,發展方式趨向于規模化擴張。未來,環境企業應當向方案提供型、產品型和創新型發展,不僅能夠提供廠站建設,更要能滿足客戶系統性服務治理、技術治理等需求,通過個性化服務、創新型產品研發等手段實現企業收入利潤的增長。這對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謹防“一刀切” 建立綜合政治體系
循環經濟是環境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對保護環境和降低碳排放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然而,在去年的“雙高”限電中,一些循環經濟產業被列入“雙高”名單,給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王凱軍認為,造成環保“一刀切”的原因是需求與目標的不對稱。政府不能僅用標準這一單一措施來衡量、解決區域的環境問題,而是需要建立綜合的政策體系,利用環境準入、環境整體規劃等工具進行生態環境建設。
“這對生產企業和環保企業來說,是雙贏局面。”王凱軍說,例如檸檬酸等食品化工行業,在今年修訂了排放相關標準,讓企業跟下游污水處理廠協商,放寬了化學需氧量(COD)等有機物排放的限值。一方面降低了生產企業的環保成本,給企業“松了綁”,另一方面也能夠為污水處理廠減少能源消耗。
環境商會執行會長、威立雅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表示,除了政府要出臺相關標準政策支持,地方執行部門也要正確理解“雙碳”目標,謹防只重指標的“一刀切”,推動環境產業健康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