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完整產業體系、完善產業配套的制造業大國和主要的加工制造業基地。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召開,會上發布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要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這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與去年“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定位相比方向更加明晰。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此前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著力點,在前期確保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安全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總量已連續12年位列全球首位,制造業門類齊全,為工業經濟和整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雖然我國制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卻存在著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狀況,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增多。
“當前全球對‘中國制造’的數量需求已接近飽和,中國制造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取決于提供更多的創新型的產品。”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室主任史煒認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應由過度依賴國外設備和技術引進,逐步轉變為創新主導的發展模式。
制造業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整體發展格局和前景,在新發展格局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必然要求,“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首次寫入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釋放了明顯的信號。
儀器儀表制造業作為我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儀器儀表制造業產品門類品種已比較豐富,生產和開發能力產業體系日趨龐大,產銷增幅也是高歌猛進。
然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以及儀器儀表在重大工程、成套裝備、智能制造、新能源、海洋工程、環境治理等領域中應用的不斷增多,儀器儀表制造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核心關鍵技術缺乏等問題已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力。
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我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2016年以來,包括“營改增”、高新技術企業稅率優惠、研發費加計扣除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頻繁向制造企業傾斜,對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減輕企業負擔、緩解研發壓力、消除疫情不利影響、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撐和激勵了制造業企業加大投入資金開展技術研發、加快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8.2%和12.9%,總共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3.6%。當前,各地將發展先進制造業擺在了突出位置,如浙江提出要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陜西、川渝等地提出要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山東提出要打造先進制造業強省;廣東印發加快先進制造業投資十條;江蘇積極認定先進制造業基地等。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除了提出要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外,還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業內人士表示,儀器儀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應統籌政策和資金資源,在企業轉型中,支持高端儀器儀表、傳感器、工業軟件和工控系統等的關鍵工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從而提升國產儀器儀表核心競爭力。
此外,儀器儀表制造企業還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升級為先進制造業,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