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報 張 楠
如今,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進入快速成長期。近年來,隨著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并加速落地,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發展,在頂層設計、產業培育、應用推廣、生態構建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謀劃和工作推進?!秶鴦赵宏P于深化 “互聯網+先進
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戰略方向,工信部出臺兩個三年行動計劃以及有關工業互聯網標準、網絡、平臺、APP、安全、標識解析等一系列文件,構建了相對完善的配套政策體系。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省 (自治區、直轄市)發布工業互聯網規劃與實施方案。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形成了“統籌指引、差異定位、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發展格局。
網絡體系方面,我國高質量外網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連接18萬家工業企業。工廠內網改造試點范圍不斷擴大, “5G+工業互聯網”應用走在了世界前列。標識解析體系五大國家頂級節點功能不斷增強,標識注冊量接近470億個。平臺體系方面,目前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100家,連接設備數超過7000萬臺套。安全體系方面,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覆蓋31個省 (自治區、直轄市)和11.2萬家工業企業。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輝表示,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是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進而實現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載體,將帶來生產方式、企業形態和產業組織的根本性變革,對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是賦能,為制造業提供了全新數字基礎設施。5G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特點,緊密契合了工業連接設備種類繁多、數據類型多樣化、數據實時性要求高以及市場快速變化形勢下生產線頻繁調整和柔性組織等需求,促進企業內外網改造和生產制造體系的智能化升級。
二是賦值,5G與其他技術組合提供全新應用模式,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更大的價值空間。除了5G對通信性能的提升外,其與邊緣計算、人工智能、AR和VR等一系列技術組合,將會創造全新應用場景并釋放巨大的價值創造空間。
三是賦智,5G為我國傳統短板領域的智能化突破和融合新技術的創新提供重大機遇。我國傳統工業網絡、工業
裝備與自動化等領域的技術產業很多依賴國外,國內企業在技術能力、標準掌控、產業實力各方面均難以撼動原有產業格局。5G與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將有望重塑工業網絡產業鏈,推動工業
裝備、工業自動化系統等智能化升級。
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
近年來,工業互聯網與裝備、機械、汽車、能源、冶金、石化、礦業傳統行業的融合度日益提升,改變了傳統工業的生產流程。傳統工業不同程度開展了生產線數字化改造升級,借助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優化生產流程,甚至是流程再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企業評價研究室主任周健奇提出,通過工業互聯網為行業帶來新動能,進一步提質增效,需重視平臺化發展。工業互聯網具有平臺網絡的組織架構,從物理形態上表現為可見的以同行業市場主體為主,包括各類相關服務型組織在內的實體網。實體網上覆蓋著所有主體和組織之間數據交互流動的看不見的信息網。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是中樞大腦,負責實體網和信息網的構建與運營,并深度參與平臺治理。平臺化是工業互聯網本質特征,也是傳統工業企業與之融合的路徑選擇。一是加速培育傳統工業重點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盡快形成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的頂層架構。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是純粹的第三方服務商,也可以是產業鏈上的重要節點企業。二是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完善數字時代的產業新生態?;诠I互聯網平臺的數字時代產業新生態是現代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的構建,還需依托平臺企業的健康發展。三是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載體構建產業創新共同體。創新共同體由主要客戶、主要集成企業和主要中上游供應商組成,致力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創新共同體的載體是創新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擔此重任。四是發揮工業互聯網的平臺治理功能促進傳統工業高質量發展。工業互聯網生態的治理需要政府與平臺企業合作開展。包括安全、低碳、質量等方面的傳統工業治理焦點難點,都可以充分借助平臺治理功能,對此需深化實踐探索。五是出臺傳統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支持政策。發展傳統工業互聯網需要資源投入,并實施配套改革,對此需要一攬子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
如何解決產業發展短板
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一是底子薄,二是應用難,三是創新少,四是缺人才。
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秦海林給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在工業研發設計軟件等 “卡脖子”的關鍵領域,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圍繞重點核心技術進行突破,積極探索通過設立工業軟件重大專項的方式,重點培育有實力的工業軟件企業。
第二,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APP等技術應用快速迭代的新興領域,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企業和個人開發者的積極性,發揮數字科技企業的平臺和數據優勢,在工業互聯網項目的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等全環節向數字科技企業開放,探索一套適應工業互聯網場景特點的新型組織方案。
第三,在網絡、硬件與安全等技術市場相對成熟的領域,充分利用產業聯盟平臺,推動國內軟件企業通過聯盟打造產業生態,提高在技術和標準方面的競爭力,完善我國在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標準體系,加強工業互聯網生態內部的合作,不斷增強國內軟件企業對制造業企業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
第四,圍繞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共性特點,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構建與工業互聯網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重點培育工業互聯網領域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