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經濟在各國財政支持以及新冠疫情反復和供應鏈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下,波動溫和復蘇,據世界銀行預測,全年GDP增速在5.5%左右。
終端市場需求改善推動了市場對原材料需求的上升,全球化學品產量相對于2020年低谷反彈增長5.8%,其中亞太地區表現最為強勁,增長約8.2%;其次是歐盟,增長5.0%左右;拉美增長4.9%。
展望2022年,全球經濟依然面臨疫情干擾、通脹持續高位等諸多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因素,但隨著工業生產和貿易的恢復,進出口活動將逐步回暖,供應鏈危機也將逐漸解除,全球化工生產將保持增長趨勢,預計2022年增長3.8%,2023年將放緩至3.2%。
我國化工行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化工行業也正在經歷著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期轉變發展模式,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任務。
相關政策法規密集出臺,對行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和科學指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原則,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石化化工重點行業嚴格能效約束推動節能降碳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行動目標:到 2025年,通過實施節能降碳行動,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行業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 30%,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具體指標如表1所列。同時部署制定技術改造實施方案、引導低效產能有序退出、推廣節能低碳技術裝備等十大重點任務。《“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圍繞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綠色制造支撐體系,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生產方式數字化等六個轉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部署了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汽車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等六大重點行動。
市場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化工新材料的研發和投資建設繼續保持熱度。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化工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7%,增速提高5.2個百分點。全年乙烯新增產能60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總產能超過4000萬噸;乙烯產量2826萬噸,增長18.3%。蒸汽裂解裝置100萬噸/年以上的已達15套,平均規模提高至80.7萬噸/年。位于渤海灣、杭州灣和大亞灣的乙烯總產能占比達到45.6%,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增強,一體化、集約化、供需聯動創新等優勢凸顯,我國化工行業實力顯著提升。隨著《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21年版)》的發布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以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化工新材料的研發和投資建設繼續保持熱度。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共有上百個化工新材料項目發布環評公告,主要包括可降解塑料、特種專用橡膠、高端聚烯烴、膜材料、熱塑性彈性體、工程塑料等先進化工材料和高性能纖維等關鍵戰略材料項目。
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升,推動行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據2021年9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分別比上年提高了0.22和0.33個百分點至1.66%和1.74%。中國化工行業規模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現代煤化工等領域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未來幾年仍將立足產業鏈現有的基礎和優勢,打通各環節堵點、斷點,堅定不移地穩鏈補鏈強鏈。化工原料將呈現石油為主,油田輕烴、乙烷、生物質、廢棄高分子材料、二氧化碳、甲烷等原料的多元化供應格局,原油高收率制化學品技術、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技術、生物質資源利用技術、甲烷轉化制烯烴芳烴技術、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術等受到空前關注。生產過程將持續向清潔化、集約化和高效化方向發展,蒸汽裂解裝置電加熱技術、低碳/零碳制氫技術、二氧化碳捕集技術、超重力等過程強化技術、高效分離技術、高效催化劑和生產工藝等成為研發熱點。產品向特種、精細、環境友好化學品轉型,加快突破氫化丁腈橡膠等特種橡膠、環烯烴共聚物等工程塑料、聚乙烯醇薄膜等膜材料,以及聚乳酸等生物基材料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運營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貫穿從設計、建設,到生產運維、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產品營銷、技術支持與服務等全過程,提升企業動態感知、優化協同、預測預警、科學決策的能力,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美國化工行業好于預期,前景樂觀
2021年美國迎來了政府輪替和權力交接,在拜登政府大規模貨幣和財政刺激方案的影響下,美國GDP增長5.6%,扭轉2020年3.4%的下降趨勢。美國工業生產也在2020年收縮7.2%之后,迎來了2021年5.5%的增長。
市場需求反彈,實現小幅增長。盡管2021年美國化工行業受到冬季風暴“尤里”和颶風“艾達”以及供應鏈危機等因素的不利影響,但后疫情時代終端市場需求激增推動了市場對化學品需求的上升,全年實現了1.4%的小幅增長,但遠低于全球化工行業增長平均水平(5.8%)和美國的工業增長平均水平(5.5%)。其中特種化學品增長最高(2.6%),幾乎所有功能和細分市場的特種化學品需求均出現增長;其次是基礎化學品,增長1.8%;塑料樹脂僅增長0.4%。展望2022年,隨著美國終端商品制造商的生產恢復和庫存重建,以及供應鏈危機的緩解,化學品需求將穩步增強,帶動化學品生產增長。美國化學理事會(ACC)預計,2022年,汽車和住房市場的增長仍將支撐化學品需求增長,美國化工生產將增長4.3%,其中基礎化學品產量將增長5.1%,塑料樹脂在供應恢復和部分新產能投產情況下增長6%,特種化學品將增長4.1%。此外,ACC預計2023年美國化學品總產量增長將放緩至2.1%。
行業銷售收入和利潤大幅提升。根據《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近三年公布的美國化工企業50強和上榜企業2021年三季度報告數據,美國化工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在經歷了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的大幅下降后,終于迎來了增長并好于2018年的水平。以排名第一的陶氏化學公司為例,2019年化工業務銷售收入下降13.4%至429.51億美元,化工業務營業利潤下跌30.2%至43.52億美元;2020年化工業務銷售收入下降10.3%至385.42億美元,化工業務營業利潤下跌37.6%至27.15億美元;2021年前三季度化工業務銷售收入增長45.9%至406.04億美元,化工業務營業利潤陡增337.6%至72.68億美元。
歐盟化工行業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但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
歐盟化工銷售額占世界化工總銷售額的比例近年來保持在15%上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荷蘭是歐盟排名前四的化工產品生產國,占歐盟化工銷售額的61.6%。據歐洲化工理事會(Cefic)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歐盟化工產品產量同比增加7%,且好于疫情前水平(如圖1所示),裝置開工率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81.6%)。去年1—8月化工行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9.1%至4116億歐元,其中出口額同比增長14.8%至1117億歐元,且比2019年同期增長8.4%。面對供應鏈限制、通脹高于預期、能源價格上漲和疫情反復等風險,2022年歐盟化工行業能否保持增長仍充滿不確定性。
盡管自2002年以來,歐盟化學品銷售額占世界化學品銷售額比例呈下滑態勢,但歐盟化工行業始終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尤其是日用化學品和特種化學品,貢獻了歐盟化工貿易順差的90%以上。這主要得益于高強度的研發和創新(R&I)投入,近20年來始終保持在7.5%左右。據Cefic數據,歐盟化工行業R&I投資總額排名世界第二,2021年前三季度超過了70億歐元。
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對化工行業的創新發展、結構升級、清潔生產、管理方式提出了變革要求,也為實現全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2021年行業領先企業巴斯夫、中國石化、陶氏化學、沙比克等均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司年度盤點關鍵熱詞,全年參與多項可持續發展計劃,包括能源存儲以及可再生能源材料(如太陽能電池板材料)、綠氫以及碳捕集技術、生物制造技術、塑料循環利用等技術開發。以陶氏化學為例,80%的研發項目集中在氣候保護、循環經濟和更安全的材料上;同時發起組織多個產業聯盟,依托化學創新與全球實踐,攜手產業鏈上下游伙伴合力推動各關鍵環節的低碳發展,推廣循環經濟。
塑料循環利用兼具減污、降碳、節約資源等多重意義,已成為減少塑料污染、助力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之一。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近年來圍繞禁限塑、循環利用、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各層面密集出臺政策法規和指導性意見。全球大型能源化工企業均在積極進行廢塑料回收利用的研發和產業化布局,特別是廢塑料化學回收利用技術受到空前關注,沙比克、埃克森美孚、北京航天11所、科茂環境等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或戰略合作的方式開發化學回收技術,其中Sabic TRUCIRCLE是全球首個實現混合廢塑料化學循環生產聚合物規模化應用的技術。北京航天11所研發的航天廢塑料熱裂解技術(SHCP)以低殘值廢塑料為原料生產裂解油,已完成3000噸/年示范裝置試驗。同時,可口可樂、聯合利華等60多個品牌商和零售商共同簽署了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提出了提高塑料包裝的可回收性和減少對一次性包裝的總體需求等塑料循環經濟的愿景,在新簽訂的2021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原生塑料的絕對使用量將較2018年下降19%。
化工行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另一重要路徑是減少乙烯蒸汽裂解裝置產生的二氧化碳。乙烯裝置是化工生產的龍頭裝置,是最主要的碳排放裝置之一,其中裂解爐煙氣及熱力消耗為重點排放源,過程減碳和尾氣捕碳是乙烯裝置降碳的重點。許多大型石化公司正致力于乙烯綠色生產技術的開發。例如,陶氏正在艾伯塔省建造一座可同步收集并封存二氧化碳的裂解裝置,同時,陶氏與殼牌正在加速聯合開發利用低碳電力供能的電裂解爐技術。巴斯夫、沙特基礎工業與林德公司也在聯合開發蒸汽裂解裝置電加熱解決方案,中試裝置最早將于2023年啟動。除了在長壽命和大功率電熱爐的研究開發上尋求技術突破以外,還需在新型高效電熱體材料、先進控制系統等方面做深入研究。還有一些化工公司正在開發全新的乙烯合成路線。科萊恩、林德和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開發了氧化乙烷脫氫工藝催化劑(Edhox工藝),可降低乙烯生產工藝中6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預計2025年實現商業化生產。
剝離與兼并重組成為化工企業重要發展戰略
剝離與兼并重組一直是全球領先化工企業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或兼并重組核心戰略業務,持續優化業務和資本結構。2021年隨著經濟復蘇和發展中國家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化工企業之間的兼并收購漸趨活躍,各資本積極把握市場機遇,加強布局,向著更專業化、更精細化方向發展。
2021年9月22日,美國特種化學和材料公司格雷斯被標準工業控股有限公司(提供世界一流的建筑解決方案、高性能材料和新一代太陽能技術)以價值約70億美元收購,并作為標準工業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獨立企業運營。此項收購為2021年化工行業最大收購案,進一步增強了標準工業控股有限公司的高性能材料業務。2021年1月1月,英力士以50億美元完成對BP化工業務的收購,進一步擴大了英力士全球布局,提升了其在全球石化領域的地位。5月8日,中國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范圍覆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基礎化工、環境科學等八大領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6月30日,巴斯夫完成了對全球顏料業務的剝離,將其以11.5億歐元出售給以顏料為核心戰略業務的日本精細化學品制造商DIC株式會社。7月1日,杜邦以23億美元完成對萊爾德高性能材料公司的收購,并將其整合到杜邦電子與工業部的電子互連科技業務中。8月4日朗盛以10.4億美元完成對美國特殊化學品生產商翡翠卡拉馬化學的收購,有效擴展其抗菌活性成分和防腐劑產品組合。12月22日東方盛虹以143.6億元完成對斯爾邦石化的收購,直接切入EVA領域。2021年,美國PPG公司先后完成了對涂料制造商Cetelon、沃爾瓦格和迪古里拉的收購。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宣布了收購協議。塞拉尼斯宣布將以11.5億美元收購埃克森美孚TPV彈性體業務,德國瓦克化學宣布將出資約1.2億歐元收購山東硅科新材料有限公司60%股權,美國藝康公司宣布將以37億美元收購離子交換樹脂制造商Purolite公司、中國石化宣布將收購中石化三菱化學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50%股權等等。
2022年化工行業并購活動將繼續保持活躍,企業一方面通過剝離出售非核心業務,集中資源進入壁壘高、附加值高的核心領域,實現其持續增長;另一方面,通過收購,加快核心戰略業務的市場擴張,拓展銷售渠道和客戶群,建立更富競爭力的產品線,強化市場地位。(作者:王紅秋)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