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22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峰會”上,多位與會人士為石油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高效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言獻策。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鵬指出,石油和化工行業要嚴格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先進工藝改造提升項目實行等量或減量置換。“‘十四五’期間應完善石化產業布局,有序推進沿海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建設,開展智慧化工園區試點。利用清潔生產、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裝置,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減少排放,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2021年行業利潤或創新高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介紹,2021年石油和化工行業業績超預期。2021年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業主營收入10.36億元,較2020年同期上漲31.5%;利潤達9178億元,同比上漲200%;進出口貿易額為6175.4億美元,同比上漲33.7%。
“從目前總體運行態勢看,2021年全行業利潤總額將突破1萬億元,年銷售收入、利潤總額都將創新高。”傅向升說。
“但2022年年石油和化工行業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增速不會太高。原油、煤炭等大宗原料價格漲幅也會低于2021年。石油和化工產品價格也不會像去年一樣處于高位,全球石化產品的供應鏈相對穩定。國內石化裝置的產能、產品的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傅向升預測。
與會人士均表示,取得成績的同時需注意,結構性矛盾已經成為石油和化工行業最突出的矛盾。產業結構層次低下、產品結構雷同、資源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因素。因此,綠色轉型是石油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穩步推進綠色轉型
石油石化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是我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高質量發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壓艙石”。要實現石油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減污降碳協同控制是重要手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應穩步推進石油和化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合理調控天然氣用量、原油用量同步達峰。
一方面,合理利用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石油用量應在2030年前達峰,并保持天然氣用量合理增長。逐步推進燃油車降油耗、運輸‘公轉鐵’。” 高培勇說。
另一方面,減油增化降碳,調整石油化工產業結構。目前,國內煉油能力達8.6億噸,加工量達6.7億噸,利用率為77.9%,乙烯表觀消費量為5200萬噸,生產能力為2879萬噸。“未來應控制煉油能力,增加乙烯生產能力。優化一體化改造,調整燃料變原料,節能降耗減碳。” 高培勇補充說。
傅向升指出,推進石油和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需優化石油和化工產能規模和布局,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結構性過剩矛盾。“調整原料結構,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推動石化原料輕質化。到2025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應控制在10億噸以內,石化產品產能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
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
石油和化工行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艱巨,行業節能降碳的潛力也依然巨大。
“一定要避免‘碳達峰、碳中和’一把抓,碳達峰的方案、措施和路徑還沒研究清楚,就盲目談碳中和,沒有具體措施、方法空喊實現‘碳中和’。” 傅向升說,“各地區和企業要統籌考慮當地的碳排放量。由于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各異,在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和路線圖時間表時,一定要實事求是,有所區別,不能‘一刀切’,脫離實際盲目攀比。”
與會專家建議,具體工作要進一步細化,科學嚴謹測算出到2030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的能耗量和碳排放量,以決策碳達峰的峰值并確定達峰時間表。
“2025年實現碳達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要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傅向升說。
傅向升建議,石油和化工行業要是實現低碳發展,必須處理好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關系。“存量”方面,可選擇重點企業和產品率先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按照“整體推進、一企一策”的要求,分別制定省級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總體實施方案和企業具體工作方案,并保證穩妥有序實施,在規定期內不能按期改造完畢、排放仍處于基準水平以下的項目要堅決淘汰。“增量”方面,對于已建成中交或者即將建成的、能效水平先進的項目,應予以盡快投產。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建設,堅決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和落后產品。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