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通用機械行業市場機遇?(2021年四季度)

作者: 2022年01月17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展覽與傳媒匯集整理出2021年四季度以來相關通用機械工業的政策法規、園區建設、工程簽約、項目開工等信息,看看2022年通用機械工業將享受哪些政策紅利,看通用機械工業2022年的市場機遇!中共中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展覽與傳媒匯集整理出2021年四季度以來相關通用機械工業的政策法規、園區建設、工程簽約、項目開工等信息,看看2022年通用機械工業將享受哪些政策紅利,看通用機械工業2022年的市場機遇!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綱要》要求,到2025年,實現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標準運用由產業與貿易為主向經濟社會全域轉變,標準化工作由國內驅動向國內國際相互促進轉變,標準化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標準化更加有效推動國家綜合競爭力提升,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到2035年,結構優化、先進合理、國際兼容的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市場驅動、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開放融合的標準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國務院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從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完善信貸支持政策、暢通市場化融資渠道、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強人才智力支持、助力企業開拓市場、提供精準對接服務、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等10個方面提出31項具體舉措。

《“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印發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9部門印發《“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期間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做出部署。工信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把握中小企業面臨的政策機遇、市場機遇、環境機遇和創新機遇,將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構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等作為“十四五”中小企業工作重點。

振作工業經濟運行16條舉措發布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聯合發布《關于振作工業經濟運行 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出臺16條舉措振作工業經濟運行,包括扎實推進能源安全保供、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保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順暢、促進重大項目落地見效、釋放重點領域消費潛力、提高外資利用水平、推動外貿穩定發展、破解企業用工難題、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等。

《通知》要求,打通堵點卡點,確保工業經濟循環暢通。保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順暢。聚焦新能源汽車、醫療裝備等重點領域,實施重點領域“1+N”產業鏈供應鏈貫通工程,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發展。深入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推行一站式服務,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規劃》印發

12月14日,為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指導國家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國家標準委、中央網信辦、科技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了主要目標。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基本建成,國家標準供給和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國家標準體系的系統性、協調性、開放性和適用性顯著增強,標準化質量效益不斷顯現。具體目標包括國家標準體系實現全域覆蓋,國家標準體系結構更加優化,國家標準質量水平大幅提升,國家標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能力顯著增強,國家標準實施應用更為高效。

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十四五”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推進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印發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個部門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2020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工業機器人已在國民經濟52個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被廣泛應用。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著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個至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發布

12月29日,工信部聯合科技部、自然資源部發布《“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史上首次將原材料工業整合起來編制規劃。

《規劃》提出了未來5年的總體發展方向和15年遠景目標,即到2025年,原材料工業保障和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增加值增速保持合理水平,在制造業中比重基本穩定;新材料產業規模持續提升,占原材料工業比重明顯提高;初步形成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優布局、更加綠色、更為安全的產業發展格局。到2035年,成為世界重要原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應用高地,新材料產業競爭力全面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世界領先。

工信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了《“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工信部規〔2021〕178號,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為2030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其中,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能源效率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4.8億噸,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下降,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降低10%。綠色制造體系日趨完善,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

六部門聯合印發《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近日聯合印發《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左右,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行業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進一步提升,紡織、造紙、食品等行業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2020年提升5個百分點以上,工業用市政再生水量大幅提高,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基本形成主要用水行業廢水高效循環利用新格局。

央行部署2022年八大工作,加力支持實體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于2021年12月27日上午召開。會議總結2021年主要工作,分析當前形勢,部署2022年工作。2022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精準加大重點領域金融支持力度。要穩妥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會議指出,2021年,人民銀行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全力支持助企紓困,創新推動綠色發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持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各項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績。會議要求,2022年人民銀行系統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外貿高質量發展路線圖明確

經國務院批復同意,23日商務部正式發布《“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了優化貨物貿易結構、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加快發展貿易新業態、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等十項重點任務。《規劃》弱化了量化指標,強調以創新驅動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對于我國外貿發展主要目標,《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貿易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貨物貿易規模優勢穩固,國際市場份額穩定,進口規模持續擴大,外貿主體數量穩中有增。服務貿易規模穩步增長,出口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展望2035年,外貿高質量發展躍上新臺階。貿易結構更加優化,進出口更趨平衡,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工信部等四部門開展2021年度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部署,落實“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要求,深化智能制造推廣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決定聯合開展2021年度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

到2025年,建設一批技術水平高、示范作用顯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若干智能制造先行區,凝練總結一批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推廣應用價值的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帶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裝備、軟件、標準和解決方案,推動智能制造標準的試點應用,探索形成具有行業區域特色的智能轉型升級路徑,開展大范圍推廣應用。

六部門印發意見,共同推動民營企業提質增效升級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全國工商聯、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發揮質量基礎設施支撐引領民營企業提質增效升級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綜合運用質量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外貿政策、監管政策等手段,支持民營企業提質增效升級,切實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以質量政策推動質量提升。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建立系統完備、平等獲得、支撐有力、機制健全的民營企業質量基礎設施服務保障體系。統籌發展和安全,大力推動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要素共建共享、協同服務、綜合運用,提供高效便捷的質量技術服務,嚴把質量安全關,推進標準化、品牌化,營造平等準入、公平競爭、依法經營的政策環境,促進民營企業提質增效升級。

工信部等五部門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目錄

根據《財政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 能源局關于印發<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管理辦法>的通知》(財關稅〔2020〕2號)和《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 能源局關于印發<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工信部聯財〔2020〕118號)有關要求,結合國內外形勢變化,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能源局對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目錄進行了修訂。

兩部門發布電機能效提升計劃 加快淘汰落后電機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近日聯合印發《電機能效提升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計劃》提出,開展存量電機節能改造。鼓勵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紡織等重點工業行業開展用能設備節能診斷,結合設備能效水平和運行維護情況,評估先進節能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潛力。引導企業實施電機等重點用能設備更新升級,優先選用高效節能電機,加快淘汰不符合現行國家能效標準要求的落后低效電機。鼓勵企業對低效運行的風機、泵、壓縮機等電機系統開展匹配性節能改造和運行控制優化等。

新一輪煤電改造升級啟動

11月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標為:全面梳理煤電機組供電煤耗水平,結合不同煤耗水平煤電機組實際情況,探索多種技術改造方式,分類提出改造實施方案。統籌考慮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外送和就近消納調峰需要,以區域電網為基本單元,在相關地區妥善安排配套煤電調峰電源改造升級,提升煤電機組運行水平和調峰能力。按特定要求新建的煤電機組,除特定需求外,原則上采用超超臨界、且供電煤耗低于27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機組。設計工況下供電煤耗高于285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濕冷煤電機組和高于30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空冷煤電機組不允許新建。到2025年,全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

上海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布,產值將破七千億元

12月20日,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為全力推進上海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工作,并正式發布。

規劃明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創新增長極與核心技術策源地。一是產業能級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市級特色產業園區數達到20家以上。二是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建設國家和市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100個,實現關鍵裝備與核心部件首臺(套)突破300項。規上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平均達到2%以上。三是數字水平進一步提高。新興技術與高端裝備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建設高端裝備市級智能工廠40家以上。

2.65萬億!山東省化工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公布

2021年11月18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網站公開了《山東省化工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規劃旗幟鮮明地提出,到2025年,全省化工產業規模保持全國首位,基本建成化工強省,在國內率先形成現代化工產業體系,建設世界級綠色化工產業集群。

劃提出具體的目標:到2025年,全省化工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65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7%左右;高端化工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占全省化工產業比重提高到50%以上,爭打造8家過500億級“領航型”企業,其中過千億元的1-2家,10個以上千億級高端化工產業集群;化工企業入園率提升至45%以上,化工園區和重點監控點企業產值占行業比重提高到80%以上,營業收入過500億的園區達到8家,其中過千億的園區達到3家。

廣東“十四五”期間擬投千億用于城鎮燃氣基礎設施建設

2021年12月13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官網印發了關于《廣東省城鎮燃氣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的通知。《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全省計劃投資1083.55億元用于城鎮燃氣基礎設施建設。

據悉,廣東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總投資約1083.55億元用于全省城鎮燃氣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計劃天然氣年用氣總量達到200億立方米以上;天然氣用氣人口增長約3315萬人,達到7590萬人以上;管道天然氣普及率由45.8%增長至70%以上;城鎮燃氣管道建設22900公里以上。

成渝地區啟動“成渝氫走廊建設

四川省和重慶市2021年11月30日同時啟動“成渝氫走廊”建設,兩地規劃于2025年前投入約1000輛氫燃料物流車,并配套建設加氫站。

“成渝氫走廊”總體規劃了2條城際線路和1條直達干線。城際線路以資陽、內江、自貢、瀘州、榮昌、潼南、九龍坡、兩江新區等沿線地區為節點,連接天府國際機場、德陽重裝基地、自貢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西南(自貢)國際陸港、九龍坡汽配集散基地、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等支線,形成互聯互通的氫能經濟網絡;直達干線沿成安渝高速公路,形成貫通成渝中部城市群的氫能快捷運輸線。

浙江將建近50座加氫站 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培育

2021年11月24日,浙江省發改委舉行《浙江省加快培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媒體吹風會。記者從現場獲悉,浙江已著手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并計劃到2025年,在公交、港口、城際物流等領域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接近5000輛,規劃建設加氫站接近50座。

南方電網大手筆布局儲能

日前,南方電網公司印發《南方電網“十四五”電網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南方五省區計劃新增風電、光伏規模1.15億千瓦,抽水蓄能600萬千瓦,推動新能源配套儲能2000萬千瓦。

根據南方電網預測,到2025年,南方五省區電源裝機總規模達到6.1億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分別提升至60%、57%。到2030年,新能源裝機將達到2.5億千瓦以上。屆時,新能源將成為南方五省區第一大電源。

我國原油蒸汽裂解技術首次工業化應用成功

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重點攻關項目“輕質原油裂解制乙烯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在天津石化工業試驗成功,可直接將原油轉化為乙烯、丙烯等化學品(即“油轉化”),實現了原油蒸汽裂解技術的國內首次工業化應用,對我國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中國石化準備在塔河煉化開展百萬噸原油蒸汽裂解制乙烯成套技術開發和工程設計,建成從原油直接制化學品的工業示范裝置。

石化化工行業勾勒碳達峰路線圖

據悉,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實施政策已制定完成,有關文件尚待正式發布。相關的標準制定、統計、核算等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未來一些行業產能控制政策也將出臺。從總的思路來看,將加快產業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加大節能降碳升級改造和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全面推進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據研究,石化化工行業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業內人士認為,2022年石化化工行業將進入整合升級期,能源轉型替代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成長空間打開。值得注意的是,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增加了部分增量項目獲批的可能性,利好行業能效先進企業。

冬奧“秀肌肉” 萬億氫能產業啟航

近些年來,這種清潔、高能量密度的二次能源,越來越成為各國推廣新能源的“寵兒”。奧運會,儼然成為展示氫能應用的絕佳場合,從制氫、儲氫、運氫到終端應用,零化石燃料的運作體系為其打上深深的綠色烙印。這一切的應用,在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會上,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事實上,在“冬奧效應”之下,A股部分氫能概念龍頭股持續受到資本的熱捧。Wind顯示,在2021年,氫能指數累計漲幅接近45%,成為去年A股的熱門概念之一。

全球最大光伏綠氫生產項目落戶新疆庫車

2021年11月30日,中國石化在北京、烏魯木齊、新疆庫車三地舉行云啟動儀式,宣布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正式啟動建設。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綠氫生產項目,投產后年產綠氫可達2萬噸,也是中國石化助力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和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的具體行動,對推動綠氫產業鏈發展、推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是國內首次規模化利用光伏發電直接制氫的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主要包括光伏發電、輸變電、電解水制氫、儲氫、輸氫五大部分。項目將新建裝機容量300兆瓦、年均發電量6.18億千瓦時的光伏電站,年產能2萬噸的電解水制氫廠,儲氫規模約21萬標立方的儲氫球罐,輸氫能力每小時2.8萬標立方的輸氫管線及配套輸變電等設施。

玲龍一號全球首堆鋼制安全殼底封頭吊裝成功

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鋼制安全殼底封頭24日在海南昌江提前吊裝完成。這是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建設的重要里程碑,為后續反應堆廠房主體結構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小堆示范項目)于2021年7月在海南核電基地開工建設,這是全球首個開工的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預計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滿足52.6萬戶家庭生活所需。它的推廣應用可以促進節能減排,將有力推動核電安全發展和自主創新。

國內首個“新型二氧化碳儲能驗證項目”開工建設

2021年10月22日,國內首個“新型二氧化碳儲能驗證項目”的開工儀式在東方汽輪機八角園區舉行,標志著我國這一儲能技術邁開了真正工程化應用的步伐。

該系統具有廣泛的功率等級、容量和地域適應性,在大容量長時儲能上有極佳的經濟效益,尤其適合10MW級、100MW級和1000MW級長時儲能系統。該系統不僅可與清潔能源配套,也可與傳統火電配套使用,作為傳統火電靈活運行時小負荷工況的功率補償,可大幅提升機組調峰能力和能量綜合利用效率。

國內首座“雙泊位”LNG碼頭正式投用

2021年12月29日,一艘滿載6.9萬噸LNG的運輸船成功靠泊中國石化天津LNG接收站“2號泊位”,標志著天津LNG接收站主體工程——國內首座“雙泊位”LNG碼頭正式投用。接收站LNG年接卸能力由600萬噸提升至1080萬噸,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石化天然氣供應能力,有力保障華北地區人民溫暖過冬。

中國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位于天津濱海新區南港工業園區,是華北地區天然氣調峰保供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投用的“2號泊位”是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卸承載能力為26.6萬立方米,可將該站月接船頻次從8到11艘提升至13到15艘。建設過程中,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采用“水上水面”同時施工法縮短工期,保障碼頭如期投用;同時,推進重點設備國產化,首次使用國產16寸大口徑LNG卸料臂,實現了該設備在國內實地應用零突破。

國內單體容量最大海上風電場項目主體工程完工

12月6日下午,總裝機容量達802兆瓦、國內單體容量最大海上風電場項目——江蘇啟東海上風電場項目主體工程全部完成。江蘇啟東海上風電場,位于長江入海口北側海域,場區中心離岸約37公里。項目施工內容包含134臺大兆瓦風機基礎施工及風機安裝任務,總裝機容量達802兆瓦,是當前國內單體容量最大、風機安裝種類最多的海上風電項目。

核能供暖首到南方,能在多大范圍內復制推廣?

12月3日,由中核集團秦山核電供熱的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熱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運,供暖面積達46萬平方米,惠及浙江嘉興海鹽縣的近4000戶居民。到“十四五”末項目全部建成,能夠滿足海鹽約400萬平方米供暖需求。該項目開南方核能供熱之先河,探索形成了江南地區集中供暖的“海鹽方案”。

中國石化龍口LNG項目開工 一期接轉能力650萬噸/年

2021年12月1日,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近日在山東煙臺舉行龍口液化天然氣(LNG)項目開工儀式。項目一期工程LNG接轉能力每年650萬噸,預計2023年10月建成投產。投產后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石化在環渤海及華北、華東地區的資源供應能力,對優化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石化龍口LNG項目位于山東省煙臺市龍口港區,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能源項目。項目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新建1座26.6萬立方米LNG船泊位、4座22萬立方米LNG儲罐及配套氣化外輸設施,建成后日氣化外輸量將達到3400萬立方米,預計新增儲氣能力5.5億立方米。

西氣東輸一線延安支線正式開建

10月27日,西氣東輸一線延安支線工程項目啟動暨線路開工儀式舉行,標志著西氣東輸一線延安支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西氣東輸一線延安支線工程是延安市“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和2021年重點工程,該支線起點位于延川縣永坪鎮,途經延川縣永坪鎮、寶塔區蟠龍鎮和青化砭鎮,止于新建的延安分輸清管站。管線設計輸量10億標準立方米/年,線路全長約52.893公里,設計壓力6.3兆帕,沿線設置2座閥室、2座分輸站。工程沿線鐵路穿越2次,高速公路穿越2次,中型河流施工1處,斜井定向鉆穿越6處。

浙江三澳核電項目2號機組主體工程開工

2021年12月30日,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浙江三澳核電項目2號機組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標志著該機組主體工程正式開工。三澳核電項目是我國首個民營資本參股的核電項目,規劃建設6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機組,1號機組主體工程已于2020年12月31日開工。項目6臺機組全部商運后,年發電量將達到525億千瓦時,超過2020年溫州市全年用電量。

總投資170.60億元!青海黃河羊曲水電站項目獲核準

1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青海黃河羊曲水電站項目核準的批復》。羊曲水電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與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上游河段。項目總投資為170.60億元,其中項目資本金為34.12億元,項目資本金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為20%。

龍口LNG項目4座22萬方儲罐成功升頂

2021年12月15日,國家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環渤海產供儲銷體系重點工程——國家管網集團龍口南山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以下簡稱龍口LNG)一期工程第一階段4座22萬立方米儲罐成功升頂。自11月15日天津LNG接收站4座儲罐升頂以來,國家管網集團一個月內已成功完成8座22萬立方米LNG儲罐升頂。

龍口LNG項目位于山東省煙臺市龍口港區,一期工程建設規模為LNG年接收能力500萬噸,計劃2023年建成投產。屆時,龍口LNG單日天然氣外輸能力將達到4000萬立方米,能夠為山東省乃至環渤海地區持續穩定地提供清潔能源,有效增強區域調峰、應急儲備和冬季保供能力,對于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湖南省首座油氫合建站正式投運

202112月27日,由湖南岳陽石油分公司牽頭建設的湖南省首座油氫合建站——云港路油氫合建站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湖南省第一座集加油、加氫、便利店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綜合能源供應網點正式亮相市場,清潔高效的氫能投入日常應用,助推岳陽“氫能城市”建設。

站內加氫部分設有壓縮氫氣加氣機2臺,壓縮氫氣站控系統1套,卸氣柱1臺,撬裝式隔膜壓縮機1套,總容積9立方米儲氫瓶式容器組1臺,500標準立方米/小時氫氣壓縮機1套,卸氣柱1臺,并配備燃氣報警系統,日加氫能力500千克,可滿足公交及物流等車輛加氫需求。隨著氫能源燃料車陸續增加,該站還將進行二期建設,屆時日加氫能力可達1000千克。站內加油部分設有雙槍加油機4臺,25立方米汽油罐3個,30立方米柴油罐1個,今年4月投運以來,目前輕油日均銷量約8噸。

總投資約10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全面開建

11月16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全面建設活動在惠州大亞灣、北京、美國休斯敦三地以現場+5G視頻連線的方式同時舉行。這標志著該項目進入全面正式建設階段。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位于大亞灣石化區,是美國企業在華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是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世界級化工綜合體項目。項目包括年產160萬噸乙烯的靈活進料蒸汽裂解裝置,以及兩套年產共計120萬噸的高性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裝置,一套世界最大單體年產50萬噸的低密度聚乙烯裝置和兩套年產共計95萬噸的差異化高性能聚丙烯裝置。

歐盟將推動全球氫市場

在對天然氣市場規則進行重大改革之前,歐盟委員會12月承諾促進競爭性市場,使非歐盟國家的氫氣能夠進行國際貿易。這一承諾是歐盟委員會新的全球門戶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在2021-27年期間為長期國際復蘇提供高達3000億歐元的投資。歐盟委員會將與伙伴國家合作,發展可再生氫生產,促進競爭性市場,使非歐盟國家的氫能夠在“不受出口限制或價格扭曲”的情況下進行國際貿易。

歐盟委員會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數字,說明有多少資金被指定用于氫氣,但指出了為撒哈拉以南非洲提供的價值24億歐元的贈款和為北非提供的10.8億歐元的贈款,以支持“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公正過渡和地方價值鏈的綠色化”。

全球最大綠氫項目簽約

2021年12月13日,世界領先的工業氣體供應商空氣產品公司(Air Products)宣布與蒂森克虜伯伍德氯工程技術公司(下稱“蒂森克虜伯”)簽署合同,為沙特阿拉伯的未來城市NEOM建設一個超過2吉瓦的水電解制氫工廠,這將是全球最大的綠氫項目之一。

根據合同,蒂森克虜伯將采用20兆瓦水電解模塊為制氫工廠提供工程設計、采購及建設服務。項目投運后,項目合作伙伴NEOM、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ACWA Power)和空氣產品公司(由三方組成的“NEOM綠氫公司”)將負責運營該工廠,將綠氫合成零碳排放的綠氨,并專由空氣產品公司出口至全球市場。目前項目的工程設計和采購工作正式啟動,預計工廠將于2026年開始生產。

俄氣將擴大國內外市場的液化天然氣生產

據俄羅斯油氣網10月28日消息稱,俄羅斯是液化天然氣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這就是為什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將生產活動多元化是一項重要任務。該公司有多個液化天然氣生產項目正在進行中。

俄氣和RusGazDobycha正在建設Ust-Luga綜合工廠,用于處理含乙烷的天然氣。該綜合體將包括一個大型液化天然氣生產工廠,其產能為每年1300萬噸液化天然氣,旨在成為西北歐洲最大的此類工廠。

法國計劃注資10億歐元發展核電產業

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公布了“法國2030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在未來5年內,法國將投入高達300億歐元的政府資金用于再工業化,其中,擬將80億歐元用于助力能源轉型和經濟脫碳。具體來看,20億歐元將投入氫能領域,10億歐元將投入核電產業,兩者將成為法國實現零碳目標的重要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歐盟對能否將核電視為綠色能源的爭議尚無定論。在此背景下,法國稱,打出“親核牌”是實現氣候目標的必經之路,“要贏得氣候戰,我們需要核電”。馬克龍表示,雖然預計到本世紀末,法國將成為綠氫生產的領先國家,但歐洲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遠不能滿足綠氫生產的需求,核電將會是生產綠氫的關鍵。

英國政府撥出17億英鎊資金用于推進核項目

英國政府在其秋季預算和支出審查中宣布為一座大型核電站提供高達 17 億英鎊(23 億美元)的資金。它表示正在與 EDF 就薩福克的 Sizewell C 項目進行“積極談判”。幾天前,政府出臺了為英國未來的核電站提供資金的立法。

在一份關于總理里希蘇納克在秋季預算和支出審查中宣布的措施的聲明中,政府表示將提供“高達 17 億英鎊的直接政府資金,使一個大型核項目能夠達到最終投資”。這個議會的決定取決于物有所值和批準。”

德國87億元投入促進氫能產業發展

近日,德國國家氫委員會發布了《德國氫行動計劃2021—2025》,分析了到2030年氫經濟增長預期,并為有效實施國家氫戰略提出了包括綠氫獲取在內的80項措施。該計劃或將成為下一任聯邦政府有關氫主題的政府計劃的藍圖。

2021年以來,德國圍繞氫的研發和應用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政府資助總額超過87億歐元,有力支持了德國在整個價值鏈上實現氫市場的增長。

韓政府投入4萬億韓元推進氫氣及碳捕獲新能源發展

10月8日訊,據韓國《京鄉新聞》報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與SK E&S、GS能源、POSCO能源、韓華能源等“能源聯盟”企業代表近日舉行了碳中和座談會,為了在氫氣、海上風力、氫氣渦輪機、碳捕獲等能源領域培育出第二個半導體等未來戰略產業,韓政府將推進4萬億韓元規模的“氫氣及碳捕獲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事業。

伊拉克計劃每年投資 30 億美元用天然氣代替石油發電

伊拉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阿拉維表示,伊拉克作為歐佩克第二大石油生產國,計劃每年投資 30 億美元,用天然氣代替石油發電。同時,伊拉克還制定了停止燃燒伴生天然氣 (火炬氣)的政策,計劃到 2025 年徹底消除伴生氣燃燒。世界銀行估計,2020年伊拉克油田約有 170 多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被燃燒,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

伊拉克經濟絕大多數依賴石油收入,石油收入占政府收入的 90%。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該國承諾到 2030 年將公共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2%,私營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15%。同時,伊政府還采取措施重組經濟,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大力開發投資太陽能,計劃到 2030 年建設10 吉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