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先有三峽集團首個獨立儲能電站首期項目成功并網,后有中國華能建成全球首座百兆瓦級分散控制儲能電站,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儲能迎來了“黃金增長期”,一批重點項目陸續建成并網。根據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數據,預計2021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400萬千瓦。
2021年,國家層面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等政策,規范儲能全流程管理要求,明確“無歧視”并網,讓儲能參與市場交易,并網調度有據可依。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認為:“政策認可了儲能的多重價值,在市場的推動下,儲能將創造出更多元的商業模式。”
劉為認為,2021年,儲能政策頻出,帶動了市場裝機,讓儲能實現規模化裝機成為可能。
國務院原參事吳宗鑫認為,儲能發展將是一定時期內的發展重點,各地政府也分別出臺了一系列的支撐政策,經歷10余年的發展,儲能的戰略定位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儲能實現規模化發展的機遇已經到來。”
威勝集團有限公司微網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黎朝暉表示,目前,儲能行業標準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為后續儲能產業商業化運作和大規模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此背景下,一批儲能項目正在加速落地。寧德時代此前發布公告稱,將投資不超過70億元建設貴州新能源動力及儲能電池生產制造基地一期項目,此前該公司與中國華電在山東華電滕州百兆瓦時級集中式電化學儲能項目上已達成合作。駱駝股份借助儲能集裝箱產品成熟技術,已和三峽電能達成戰略合作,成功進入儲能集成系統行業,有望憑借電池領域技術積累加速儲能系統業務開拓,分享儲能行業發展紅利。億緯鋰能也在推動50吉瓦時動力儲能電池項目落地,加快儲能板塊的推進速度。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330萬千瓦。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預測,保守場景下,“十四五”期間,儲能市場市場總量將超過3500萬千瓦,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57%左右。劉為分析認為,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儲能產業將至少實現10倍以上的增長。“保守估計,2022年累計裝機將超過700萬千瓦。”
黎朝暉則認為,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公認的能量“調節器”。根據2021年風光裝機規模和“十四五”期間風光裝機規劃,2022年儲能的裝機總量可能是2021年的1.5倍,新型儲能裝機規模有望超過600萬千瓦。
一位發改委專家告訴記者,“儲能的發展不僅是追求規模,怎樣形成多方共贏的新型儲能市場環境才是關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儲能行業穩健發展。”
在黎朝暉看來,2022年起,儲能的成本將會繼續下降,儲能市場規模將不斷提高。“輔助服務在全社會總電費中的占比有望持續提升,其市場機制完善將助推國內新型儲能長期發展。”
劉為認為,一個行業要在大爆發后走得更遠,市場化運營機制必不可少。“我國儲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經濟性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目前,鋰電技術在特定場合具備了一定經濟性,還需要積極拓展處在示范階段的壓縮空氣、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技術的商業價值,長時儲能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政策來看,新版兩個細則,明確了新型儲能的獨立主體身份和基本運行管理框架,新增電力輔助服務新品種,激發了新型儲能的靈活性價值需求,明確了輔助服務成本分攤與傳導等核心機制,為新型儲能等靈活性資源的規模化發展提供基礎。”劉為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