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發展確定性增加,三代核電發力“十四五”,年均千億市場,四代核電技術領先。我國目前擁有的華龍一號和CAP1400(國和一號)兩大三代國產技術,且技術成熟,均具備出口條件。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中預計,到2025 年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達到3000 萬千瓦;到2035 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2 億千瓦;我們預計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8 臺機組的步伐穩步推進,若以每臺投資約200 億元計算,年均投資規模將達1200-1600 億。2020 年8 月,國務院一次核準4 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2021 年上半年,國家核準了5 臺核電機組,“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正在逐步實現。
2021 年12 月20 日,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1 號反應堆完成發電機初始負荷運行試驗評價,成功并網并發出第一度電,成為全球首個并網發電的四代機。據央廣網消息,該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高達93.4%。中核霞浦示范快堆工程項目目前雙機組同步建設,1 號機計劃于2023 年建成投產,該示范堆的建成將實現放射性廢物最小化,解決鈾礦資源枯竭、核材料利用率低和核廢料難以處理等問題,對我國加快構建先進核燃料閉式循環體系具有推動作用。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碳中和助力核能發展,核能發電量占比較低,增量空間大。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 年時間,時間緊、任務重,發展核電成為我國改善能源結構的重要選項。同時,零碳共識下,世界主要核能大國相繼表示視核能為實現零碳目標重要能源工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累計發電量74170.4 億千瓦時,風電、水電、火電、核電、太陽能發電占比全國發電量分別為5.6%、16.4%、71.2%、4.9%、1.9%;核電發電量占比不足5%,而相較世界其他主要國家來看,中國核能發電占比情況也比較靠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十四五”時期,到2025 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達到7000 萬千瓦,在建裝機規模接近4000 萬千瓦,核電占比進一步提升。同時隨著經濟持續復蘇,用電量快速攀升,電力需求逐漸增大;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達到61651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9%,近5 年CAGR 為8.3%,增長率維持高位。國家大力推動雙碳戰略,未來電源增長主要依靠新能源發電和核電,未來15 年將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升空間大。
我國核電行業上游依賴進口,中游細分民企成長好,下游國企壟斷。據世界核協會,我國鈾資源對外依存度常年維持在70%以上,中核集團是中國唯一的核燃料生產商、供應商和服務商;中廣核和國家電投也在布局相關的核燃料產業以緩解核燃料緊張局面。據中國核電網,核電運營市場CR2 高達90%以上,國產核級閥門自主化程度已經大幅提升,截止至2021年,閥門國產化程度已達到80%以上,并且價格方面僅為進口核級閥門的11.5%,受益于國產化水平提高,核級閥門投資成本占比為12%。以三代機組平均造價1.6 萬元/千瓦測算,每臺百萬級核電機組總投資額約16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約80 億元。未來核電市場將迎來動態的、持續的釋放過程,假設每年推進6-8 臺機組,年均設備市場容量有望達到480-640億元。由于持續累積的核電乏燃料處理的剛性需求與乏燃料后處理產能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對于乏燃料貯存及運輸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后續隨著核電步伐加快,市場容量空間將得到釋放。
核化工乏燃料打開新空間,核化工建設或加速,乏燃料后處理從無到有,閉式循環技術既是現實需要,又是未來閉環利用核電的戰略需求,產業鏈上的公司受益較為明顯。根據公司公告,我國僅2019 年產生1028 噸乏燃料,截至2021 年中,中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51 臺,其中大部分暫存在核電站內部的乏燃料水池中,根據一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一年約產生25 噸左右的乏燃料來計算,2022 年預計累計乏燃料超過10000 噸,2025年飽和乏燃料水池數量預計達到22 個。目前,我國已對乏燃料后處理產業的近、中、遠期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乏燃料后處理市場廣闊。
核能多用途發展迎來新契機,供電、供暖、高溫蒸汽、制氫、動力等新場景不斷涌現。我國200MW 高溫氣冷堆商業示范電站建設項目被視為最有可能突破核能制氫反應堆型,利用高溫氣冷堆蒸汽品質好、固有安全性高的特點將高溫氣冷堆與熱化學循環制氫技術耦合,可以大量生產氫氣,并逐步開拓儲氫、運氫、氫燃料電池中下游產業。2021年11月9日,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在山東海陽投運,供暖面積覆蓋海陽全城區,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同時小型反應堆作為分布式清潔能源可用作城市供暖、制氫、偏遠地區供電、海水淡化、深海開發、破冰船能源供給等用途。據IAEA 測算,一座250MW 小堆利用核反應高溫制氫日產量達到50噸。2021年7月14日我國多功能模塊化小型堆“玲龍一號”示范工程FCD,具有部署靈活、用途廣泛等優勢,既可以在陸地上使用,也可以在大海上使用,更可以裝到船舶中作為輪船的動力和電能來源,核能的綜合利用即將迎來窗口期。
核電設備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將受益核電景氣度提升。隨著國內核電技術得到突破,十四五期間核電產業發展步伐有望加快,核能發展迎來了新風口。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