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入冬,在橫跨長江兩岸的安徽省馬鞍山市,江風徐來,吹面不寒。有著“網紅打卡地”之稱的薛家洼生態園里,草木茂盛,不遠處長江航道輪船往來,汽笛悠揚,吸引眾多游人駐足欣賞美景。“現在這里四季都有好風景,距離市區不到半小時車程,很適合郊游。”來此游玩的馬鞍山市民徐偉說。
圖為薛家洼生態園風光。 新華社記者 胡銳 攝
誰能想到,如此岸線美景,曾是個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五毒俱全”的地方。作為長江東岸一個天然港灣,薛家洼的土地曾被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等占據,周邊還聚集著200多條漁船,“沿江不見江、處處臟亂差”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諸如薛家洼這樣的生態“傷疤”還有不少。“馬鞍山因鋼設市、因鋼興市。”馬鞍山市副市長方文說,鋼鐵產業給這座城市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長江岸線臟亂差、黑臭水體多等生態環境問題。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馬鞍山市必須要答好的“考卷”。
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馬鞍山市近年來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對長江沿線生態“傷疤”開展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精準治理。整治“散亂污”企業719家,拆除非法碼頭153個,全面完成長江干支流4823個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和溯源,城區35條黑臭水體全面完成整治……一系列措施讓一批“環境洼地”蝶變成“生態福地”。
薛家洼生態園、濱江生態濕地、濱江文化公園……行走在長江馬鞍山段東岸,一批濕地公園和濱江生態綠廊“串珠成鏈”,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的目光。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據方文介紹,馬鞍山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同時,搶抓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機遇,不斷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蜂巢能源科技(馬鞍山)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里,產業工人和工業機器人協同配合,將傳送帶上各類原材料進行裝配、檢測,生產出鋰離子電池。“我們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造,電池產線的自動化率已達98%,大大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穩定性。”該公司副總經理李興旺說,目前圓柱電池產線月產能達到400多萬只,并在不斷提升中。
圖為蜂巢能源科技(馬鞍山)有限公司的電池生產線。 新華社記者 胡銳 攝
一些傳統產業正變得越來越“智慧”。記者走進中國寶武馬鋼股份特鋼公司看到,傳統印象中“老笨黑粗”的鋼鐵工業,早已裝上了“智慧大腦”。在優質合金棒材生產線上,為保證成品質量的可追溯性,每一支鋼坯都有一個“身份證”,工人們只需坐在操作室的電腦屏幕前,就能實時看到鋼坯入爐、軋制的全過程,實現全流程、全壽命跟蹤,從而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
在中國寶武馬鋼股份特鋼公司,工人們在操作室里觀察產線狀態。 新華社記者 胡銳 攝
今年前10個月,馬鞍山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1.4%。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