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區是城市拓展發展新格局、提升城市能級量級的重要陣地,是決定城市未來競爭地位的關鍵支撐。近日,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依托城市新區數據庫,結合五大發展理念及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從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空間、新模式五個維度構建了“五新”潛力指標評價體系。
賽迪顧問研究員告訴中國工業報,近年來,為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發展空間不足、舊城改造成本較大、產業布局較為分散等問題,各城市大力推動城市新區建設,重塑城市發展新格局。賽迪顧問是根據相關評價模型,并按照兩個門檻 (由省級或副省級行政區人民政府批復;具有獨立的規劃權)對新區進行了評估篩選,由此發布了城市新區 “五新”潛力50強 (2021)。
前三名東中西部各占一席
在城市新區 “五新”潛力50強 (2021)中,占據前三的分別是西部地區的成都東部新區、中部地區的鄭州鄭東新區和東部地區的寧波前灣新區。三個新區分別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核心城市,未來有望借助國家戰略的逐步推進不斷釋放發展潛力,助力所在城市加快實現能級躍升。
東部新區助力成都全面沖刺 “世界城市”。自成都東部新區在2020年5月6日正式掛牌成為省級新區后,其建設便駛入了快車道,高質量發展逐步成型成勢。作為成渝相向發展的排頭兵、同城化發展的核心區、 “兩區一城”協同發展的參與者,成都東部新區與天府新區和高新區正在分別以創新區域發展共同體聯動機制、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新模式為重點加快形成協同發展之勢。隨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啟用,成都東部新區進入天府國際機場和鐵路樞紐港的 “雙港”聯動時代,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東部新區的樞紐地位會愈加明顯,將加快發展成為成都新中心,推動成都完成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的 “華麗轉身”,助力成都全面沖刺“世界城市”。
河南、廣東新區上榜數量 “并駕齊驅”。在城市新區 “五新”潛力50強 (2021)中,河南省和廣東省新區皆占據13個席位,在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數量最多。其中,河南省鄭州新區發展勢頭最好,位于第2位;廣東省橫琴新區發展勢頭最好,位于第11位。但與此同時,值得關注的是,河南、廣東新區上榜數量雖然最多,但發展不平衡問題也較為突出。河南省上榜新區最前和最末位新區相差45個位次,廣東最前和最末位新區則相差39個位次。
浙江省級新區表現突出。自杭州于2021年進行區劃調整,錢塘新區正式升級為錢塘區之后,浙江依然有寧波前灣新區、紹興濱海新區、湖州南太湖新區、金華金義新區和臺州臺州灣新區等5個省級新區。在城市新區 “五新”潛力50強 (2021)中,五個省級新區排名均在前30,其中最靠前的是寧波前灣新區,位于第3位,排名最靠后的是臺州灣新區,位于第27位。
2020年,寧波前灣新區緊抓滬浙合作發展區和寧波前灣綜合保稅區建設,推動前灣新區成為對接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0億元,同比增長6.8%,增速繼續保持全市第一。
湖州南太湖新區以項目建設大突破為主線,著力打造全國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示范區、長三角區域發展重要增長極、浙北高端產業集聚地、南太湖地區美麗宜居新城區,全年累計簽約億元以上項目92個、總投資超1300億元。
紹興濱海新區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兩大主導產業,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培育壯大兩大 “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8.11億元,同比增長4.9%。
金華金義新區以浙江自貿試驗區金義片區為重要依托,發布 “四大戰略”80條政策措施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全年新設市場主體15389戶,同比增長10.69%,增長率位居全市第一。
臺州臺州灣新區以強鏈延鏈為重點,加快培育汽車、航空航天等核心主導產業,2020年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7.86億元,增長10.6%,增幅居全市第二位。
新區為城市發展提供新動力
縱觀城市新區發展歷程發現,城市新區普遍存在戰略不清、定位不高、產業不強、建設不快等問題,導致新區顯示度較低,難以形成城市發展增長極。賽迪顧問認為, “十四五”時期,城市新區需要以戰略為綱、產業為核、協同為脈,加快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提升城市能級量級,為城市競爭力和競爭地位提升提供新動力。
首先,高站位,明確新區發展戰略。 “十四五”時期,立足新發展階段,城區新區應當抓住發展機遇,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為引領,以省市重大發展戰略為依托,加快找準功能定位與發展定位,著重培育新動能,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其次,深落地,打造產業動力核。城市新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以產業為支撐,國內外發展較為成功的新城新區在承載中心城區部分產業的同時,往往通過轉型升級和提前布局,構建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推動城市能級提升。因此,城市新區要結合自身實際,立足強大內需市場,順應現代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狠抓高端資源、高端項目落地落實,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集群,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
最后,強協同,提升內外聯動水平。當前,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中心城市已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將決定未來區域格局的走向和能級。因此,城市新區在建設過程中對外需要強化和國家戰略、區域戰略的對接,加快融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 “雙循環”重要節點;對內需要加強和國家級新區、高新區、經開區、自創區、自貿試驗區等重要平臺的互動,積極打造互利共生的高能級共同體,培育形成躍升發展的強大自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