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貴州省畢節市,脫貧后迅速“摁下”實施鄉村振興“快進鍵”,持續推行“四個不摘”“分類分級”等系列舉措,既加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又同步做好鄉村振興銜接,緊緊圍繞匯聚人才、夯實產業、數字治理等,多元賦能基層發展,筑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人才賦能:配強基層“領頭雁”
近期,貴州省黔西市林泉鎮海子村正在有序推進村支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新選舉產生的村支書楊帆今年31歲,卻是村黨支部年齡最大的成員,其余幾乎都是二十四五歲。年輕的他們正在為海子村發展帶去不一樣的活力。
“這幾年,村支兩委都積極吸納年輕人,村干部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楊帆說,做好鄉村振興要實現從建設鄉村向經營鄉村轉變,對村干部要求越來越高,必須配強。
懂電腦、善學習、思路活……在海子村的一次產業謀劃會上,年輕的干部們熟練地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工作方案,豐富的圖文案例,讓在場的村民耳目一新。
林泉鎮黨委書記張浪說,當前全鎮以村支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積極吸納退役軍人、致富帶頭人、大學生等加入,推進村干部“迭代出新”,配強基層“領頭雁”,為鄉村發展注入人才活力。
畢節積極推進“雁歸工程”,鼓勵返鄉創業。今年36歲的張凌曾是大方縣貓場鎮箐口村走出去的大學生,這幾年返鄉帶領鄉親們深耕“甜蜜事業”,種植獼猴桃、養蜂等。如今箐口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2000多元增長到1.2萬元。“脫貧后的鄉村,為返鄉創業人員創造了更多發展機遇。”張凌說。
記者獲悉,目前全市村級黨組織換屆選舉全面完成,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較換屆前降低了5.4歲,擁有高中及以上學歷比例的村黨組織書記占92.62%,實現了年齡學歷“一降一升”目標。
產業賦能:夯實發展“新業態”
織金縣桂果鎮果底村獼猴桃基地里,村民正在修剪枝葉,去老留新,為來年獼猴桃增產做準備。自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來,村支書羅義還擔任果底村合作社理事長。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就是要將村里零散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聚合起來,抱團發展。”羅義說,與私人辦合作社相比,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最大限度將產業效益留給村民。
果底村合作社累計栽種獼猴桃220多畝,還輻射帶動不少村民。羅義說,村合作社今年共銷售獼猴桃20噸,收益20多萬元,按比例給群眾分紅后,村集體積累了6萬元資金,不再是“空殼村”。
在氣候高寒的威寧縣,當地以黨支部領辦村合作社為抓手,大力發展高山冷涼蔬菜。五里崗棒木社區蔬菜基地是社區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共計種植400余畝蔬菜,第一季產值20余萬元,吸納近2000人務工。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讓黨員干部全程參與管理,進行產銷對接,實現了“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
記者了解到,畢節讓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支書任理事長旨在提升基層黨員干部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同時強化用經濟紐帶,有效地把黨組織和群眾擰成一股繩,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基礎。
目前畢節黨支部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入社農戶74.4萬戶300.6萬人,整合各類資金和資源資產折價共計49.8億元入股,2020年實現產業發展總收入18.6億元。
數字賦能:構筑治理“新局面”
地處烏江上游、背靠懸崖絕壁的黔西市化屋村,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信息化技術不斷加持,正在朝著振興發展的方向邁進。走進化屋村,村口立起的一塊智能化大屏幕吸引著不少人駐足觀看。
屏幕上實時滾動著有關村子的基礎設施、人員組織、教育醫療等信息。“這是一張電子地圖,猶如化屋村的‘電子名片’,展現別樣村容村貌的同時,也有效地幫助政府加強對鄉村的管理和服務。”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芝說。
近年來,畢節市積極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著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努力構筑治理“新局面”,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畢節市通過持續聚焦數字化治理、數字化服務、產業數字化,一方面不斷加大智慧社區、智慧黨建等數字應用整合力度,著力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推進“互聯網+教育、醫療、金融”等鄉村便民惠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力爭“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
目前,畢節市30戶以上自然村寨基本實現4G網絡全覆蓋,累計建設5G基站1826個;并完成3658個村級電子政務外網點位建設,建成3235個“雪亮工程”村級平臺,安裝村社廣播音柱和大喇叭3000余套,實現電子政務、實時監控、應急廣播等功能延伸到村。(記者駱飛)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