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軟件是提升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備工具,是支撐現代工業體系發展和創新的關鍵,同時也是我國軟件產業鏈的突出短板。發展工業軟件成為我國實現軟件產業鏈升級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11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 《“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針對軟件產業鏈升級,部署了重點突破工業軟件、提升工業軟件供給能力、開展工業技術軟件化推廣、完善工業軟件產業生態等任務。
工業軟件產業面臨挑戰
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軟件市場迅速擴大,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外,年均增速保持在16%左右,遠高于全球市場平均5%的增速。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面向石油石化、電力、船舶、鋼鐵等重點行業,國內企業聚焦產業發展瓶頸,研究并發布了一批產品,包括工控用嵌入式操作系統、電子電力控制系統、船舶產品三維設計軟件、云化PLC等成果,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打造了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
骨干企業實力提升。數十家主營設計仿真、生產控制、信息管理等工業軟件的企業登陸國內資本市場,骨干企業融資能力改善增強,兼并重組頻次逐步增多,我國工業軟件產業進一步整合集聚。
產業聚集效應凸顯。蘇州聚焦工業軟件,打造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寧波和重慶也以發展工業軟件為重要抓手,推進申報特色型軟件名城。上海、廣州、成都等具備產業基礎的地方印發工業軟件發展行動計劃,致力成為國家工業軟件產業發展高地。
融合應用日益深化。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73.0%、52.1%,完成了 《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2016~2020年)》的預定目標。工業APP數量突破35萬個,超出 《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 (2018~2020年)》任務目標5萬個,高效促進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我國工業軟件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產業鏈供應鏈脆弱,工業軟件產品多為中低端產品和二次開發為主,EDA和CAE等關鍵研發設計類軟件的能力難以支撐下游先進制造業發展。二是產業基礎薄弱,幾何內核和多學科仿真等關鍵共性技術缺失,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機制亟需建立。三是工業軟件行業應用需進一步深化,工業軟件應用效益和國產軟件應用比例偏低,制約我國工業信息化深度融合。四是工業軟件企業競爭力亟待提升,企業小、散、弱且多為下游集成開發的態勢需進一步優化。五是工業軟件發展環境仍需完善,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工業軟件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制約創新發展。
多措并舉發展工業軟件
攻堅重點軟件。集中優勢資源優先突破影響下游企業研發設計能力和生產控制水平的工具系統,補足計算機輔助設計和仿真、電子設計自動化、工業控制系統、嵌入式軟件等關鍵基礎軟件短板;突破三維幾何建模引擎、約束求解引擎、集成電路仿真驗證等關鍵基礎組件;加強共性技術研發,研發應用數據庫和編程接口,提高系統互操作性;針對工業軟件共性需求,建設算法庫、組件庫和通用模型庫。
加強供需對接。堅持 “好軟件是用出來的”,推進工業軟件在重點行業和場景應用推廣,暢通工業軟件供需通道。加速工業技術軟件化進程,鼓勵應用企業和工業軟件企業聯合開發迭代,開展應用適配攻關,健全測試評估和全生命周期服務。加強對下游半導體、機床、航空航天和新基建等行業的專業化開發支撐;實施智能建造能力提升工程,促進建筑行業信息模型等軟件場景化深度應用。
提升保障水平。基礎能力建設、標準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是良性市場環境的保障。提升工業軟件工程化和標準化能力,開展工業軟件工程化能力試點示范,推廣先進技術和方法。加強工業軟件質量和成熟度標準建設,健全工業軟件質量和成熟度標準體系,建立國家級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支持代測試驗證、質量分析和評價能力。提升工業軟件價值社會認知,保障工業軟件知識產權,打擊軟件侵權盜版。
強化創新能力。提倡大型工業企業和工業軟件龍頭企業為創新主體,建議聯合高校院所組建聯合創新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重點工業軟件加速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快工業軟件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人才培養;鼓勵軟件企業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緊缺人才企業培訓;依托國家軟件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研發團隊。逐步開展工業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開展工業軟件、操作系統、硬件芯片、應用服務的整體適配。
完善開放生態。建設開源生態,基于國內開源社區,培育工業軟件重點開源項目,實現共性技術和核心組件的共研共享。提升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積極性,鼓勵工業企業內部孵化并獨立分拆工業軟件企業,鼓勵大型工業軟件整合行業研發資源,支持中小工業軟件企業深耕特定行業領域。加強區域生態建設,積極推進特色軟件名城和工業軟件名園建設工作。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