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打造中部城市群驅動力
2020年11月15日,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鎮的羅坑體育特色小鎮,游客在體驗戶外蹦床項目 彭昭之攝/本刊
◇“十四五”期間,中部地區每年有近400萬人口進入城市,這將進一步激活中部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的活力,逐步扭轉中部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帶來中部發展的多重新機遇
◇當前中部一些省還存在“一城獨大”,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區過度擁擠并產生城市病等現象,甚至一些中心城市周邊的大城市也出現人口凈流出。中部城市群面臨進一步破除壁壘,協同發展形成合力的挑戰
中部如何崛起?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調研的多位干部和學者表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部地區人口為3.65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25.83%),擁有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兩大城市群,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四個“萬億俱樂部”城市,雖然城市密度高,但區域整體城鎮化率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既是中部高質量發展的短板,也是未來增長的潛力。
今年7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長株潭、鄭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培育發展南昌都市圈”,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多核”驅動成為戰略指引。《意見》還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部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受訪專家指出,這意味著“十四五”期間,中部地區每年有近400萬人口進入城市,這將進一步激活中部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的活力,形成區域乃至全國重要增長極,引領中部高質量發展。
城市群迎來黃金發展期
記者在多地采訪了解到,“十四五”開局特別是《意見》發布后,中部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全面起勢,迎來發展黃金機遇期。
一體化步入新階段。
如長株潭城市圈的深入一體化發展。以2005年10月正式公布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為始,一體化16年的長株潭迎來全方位推動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新階段:成立以省委書記為組長的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三市也分別成立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對一體化工作的集中領導、統籌調度、督察督辦。長株潭三市建立起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制度作為合作高層決策機制。規劃同圖、設施同網、三市同城、市場同治、產業同興、創業同為、開放同步、平臺同體、生態同建、服務同享——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大關鍵性任務,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確了長株潭一體化的“十同”任務清單。
在抱團發展共識下,長株潭城市群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全面推進。長株潭城際鐵路平穩運行,連接湘潭高鐵北站和長沙地鐵3號線山塘站的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進展順利,可與長沙地鐵3號線無縫銜接,湘潭市民有望2022年底在“家門口”乘坐長沙地鐵。
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
武漢城市圈瞄準六個領域同城化。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領頭羊,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同城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明確要統籌推進武漢城市圈基礎設施、產業協同創新、對外開放、公共服務、生態環保、要素市場六個領域同城化發展。立足要素、區位、產業等優勢,深化創新協同、產業協作、開放互動、服務共享,充分發揮武漢的引領作用。
鄭州、洛陽兩大都市圈建設全面啟動。2020年鄭州、洛陽兩大都市圈集聚河南省超過30%的人口和45%的經濟總量,發展勢頭強勁。河南進一步圍繞鄭州聚合資源,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成為重要增長極;鄭許、鄭新、鄭焦一體化步伐加快推進,鄭州與開封邁入同城化發展新階段,鄭新、許港、洛濟焦等都市圈重點產業帶建設全面啟動。
江西以大南昌都市圈為引領,全面提升省會城市首位度。以滬昆、京九高鐵經濟帶為驅動軸,力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區”向南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贛東北開放合作發展區”向東對接長三角,“贛西轉型升級區”向西對接長株潭等中部地區。圍繞驅動軸,全省一盤棋,根據各地自身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完善生產力區域布局。
山西堅持把協調作為內在要求,著力打造全域協同城鎮化發展新格局,加快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支持太原都市區率先發展,打造區域中心城市。
承東起西,連南接北,暢通循環,借勢共謀發展。
河南以流域帶動區域,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為引領,強化與其他增長極牽手互動,借勢發展。東引,深化滬豫、蘇豫、浙豫戰略合作,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西進,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推動鄭州、洛陽、西安三大都市圈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跨省域協同發展;南聯,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強與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的聯動,聯動推進漢江、淮河生態經濟帶和大別山革命老區建設;北通,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京豫戰略合作和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強化豫魯晉交界城市對接合作。
安徽發揮合肥都市圈既是長三角的發展腹地,又是中部地區與長三角聯動發展的橋頭堡,還是長三角一體化、中部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多重戰略疊加覆蓋的交匯點這一“左右逢源”區位優勢,為安徽在中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破壁壘謀聚合四大著力點
采訪過程中,一張衛星夜景圖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從太空看夜間的東北半球,我國中部城市“星光閃耀”不乏“亮點”;但相比東南沿海的“燈火璀璨”,中部六省則或多或少顯得“亮度”不強,“亮面”不足。
分析人士指出,近些年中部城市群發展迅速、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但中部六省城鎮化率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城獨大”、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區過度擁擠產生“城市病”與周邊城鎮與農村衰退出現空心化趨勢并存,甚至一些中心城市周邊的大城市也出現嚴重的人口凈流出。中部城市群要發揮增長驅動力作用,面臨進一步破除壁壘,協同發展形成合力的挑戰。
提升中心城市首位效應,搭建金字塔架構。
中部地區的一些城市群,中心城市首位效應較弱,輻射能力不強,不足以有效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城市群內各量級城市功能差異不顯著,土地等傳統要素和數據等新型要素尚不能在城市群內實現自由流動。在此背景下,行政壁壘疊加導致城市群發展協調難,突出表現在一些重大項目推動落地時效有待提升。
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中部城市群存在產業結構趨同、互補性不強問題,尚待形成產業發展的梯次效應。
一是部分城市群內各個城市“各吹各號、各自為戰”,不同程度地存在競爭大于合作的情況和態勢,與互補發展尚有差距。
二是各個城市群之間仍缺少橫向深度合作,仍存在“東張西望”、盯住珠三角、長三角或京津冀、成渝地區的情況,提升合作深度引發聚變效應面臨挑戰。
三是中部地區聚焦信息技術、電子、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點產業布局,城市群成員之間、中部各省之間外在鏈接多,內在鏈接少,產業協作程度較低,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互相爭資源、爭人才、爭項目導致要素成本人為推高等現象。
專家指出,中部地區需要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在外引內聯中加強產業協同,做大做強中部優勢產業。
加快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先進軌道交通體系、高速公路觸角可以直達城市群及輻射范圍內縣城及很多鄉鎮,四通八達的交通基礎設施為產業梯次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中部城市群內部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小城鎮和群內農村間尚缺少快速通達的交通設施。
破除服務剪刀差制約。
中部城市群、都市圈內各城市間公共服務質量尚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和人口交互流動;專家建議,逐步破除公共服務存在的戶籍、醫保、社保、教育等互通互認障礙,補齊城鄉公共服務如醫療、養老特別是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剪刀差”,推動中部城市群提速提質。
抓住400萬人進城的機遇
根據《意見》部署,“十四五”期間,中部地區每年將有近400萬人口進入城市。多位受訪專家表示,以過去10年中部人口增加最多的鄭州為例,每年新增約40萬人,巨大人口增量將逐步扭轉中部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帶來中部城市發展多重新機遇。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順應趨勢,中部地區應借助大數據等手段推動“一網通辦”,加快都市圈同城化;借鑒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中的經驗做法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壁壘,切實推動中部以城市群發展為動力的“多核戰略”。
樹立一盤棋思維。中部地區各省要樹立協同并進的發展理念,在提升城鎮化率的基礎上,做強龍頭,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形成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生態共保共育的發展格局。
突出差異化定位。在國家層面,引導中部城市群、都市圈特色化、差異化、協同化發展。在省級層面,城市群要統籌園區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對重大產業項目的引進,由省級政府根據城市群發展基礎進行統籌,培育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產業協作體系;探索多元協作機制,共同投資、共同開發、利益共享,建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共用機制。
實施一體化管理。城市群要突出多元投入,通過政府投資、社會融資等方式,設立一體化發展基金,用于一體化項目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基于大數據和電子服務平臺,加快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持續提升異地公共服務便捷度,共同營造良好“雙創”環境,在互動合作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推進區域養老服務合作,推動政務資源互認共享,全面實現都市圈同城化“一網通辦”,并在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統計體制、戶籍管理體制等方面先行先試。
打造傳導鏈生態。大力提高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同時推動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向次中心城市、城鎮和農村延伸的經濟生態。把城市群中心城市周邊納入首位城市主導的產業鏈分工環節,通過幫助欠發達次中心城市、城鎮和農村產業振興,促進區域發展。發展保障堅持資源整合,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緊抓科技創新不放松,鞏固增強發展新動能,讓“科創+產業”同頻共振、良性互動。
(記者?蘇曉洲?劉良恒 參與采寫記者:徐海波?余賢紅?吳慧珺?劉懷丕)
來源:《瞭望》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