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2021中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大會在青島開幕。大會由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青島市科學技術局、城陽區人民政府承辦。據悉,山東省目前擁有智能傳感器企業70余家,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9.1億元。
為了大力發展山東省傳感器產業,山東省工信廳聯合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出臺了《山東省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稱《計劃》)。《計劃》闡述了山東省傳感器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了總體要求、發展目標、產業布局、重點任務,對今后的發展提出了保障措施。
《規劃》指出,山東省傳感器產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極具發展潛力,擁有智能傳感器企業70余家,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9.1億元,在聲學、壓力和非制冷紅外傳感器等領域具有比較突出的行業地位和競爭力。聲學傳感器出貨量居全球第一位,市場占有率超過40%,壓力傳感器在消費類領域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三位,高端非制冷紅外成像核心芯片填補國內空白。但是,由于我省智能傳感器產業起步較晚,和國內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目前正處于由傳統型向智能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部分領域快速發展的同時,仍面臨著頂層規劃缺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不足、產業生態不健全等問題。
《規劃》提出發展目標,經過三年發展,山東省智能傳感器產業取得明顯突破,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產品結構不斷優化,供給能力有效提高,產業競爭能力達到國內一流。
產業規模快速壯大。到2023年,智能傳感器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0億元。緊抓物聯網快速發展、智能傳感器市場爆發增長、技術創新高度活躍的戰略機遇期,做大做強一批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封測和系統集成的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
產業鏈條持續完善。關鍵環節配套水平不斷提升,產業協同發展能力日益增強,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基本形成結構合理、生態完善 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體系。
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引導智能傳感器產業開展合理布局和資源整合,智能傳感器產業布局逐漸完善,依托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一批智能傳感器核心技術得到突破,行業總體創新投入進一步提升,實現智能傳感器及微系統模組的研發和產業化。協同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創建、培育一批院士工作站、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載體。
《規劃》提出了產業布局,依托各市產業基礎,發揮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濟南產業化基地、青島嶗山微電子產業園、中德生態園集成電路產業基地、淄博電子信息產業園、煙臺光電傳感產業園、濰坊聲學光電產業集群等集聚優勢,加大龍頭企業支持力度,積極發展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算法開發、系統集成等領域,大力支持聲學、壓力、氣體、溫度、紅外、生物醫學等傳感器突破發展。重點建設青島聲學智能傳感谷和煙臺光電智能傳感產業基地。
在保障促使方面,《規劃》提出:(一)完善工作機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部門做好行動計劃的組織實施和監督評估等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各市要結合本地實際,抓緊制定與行動計劃相銜接的實施方案,落實相關配套政策。相關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協同推動行動計劃的貫徹落實。有關部門、各地方、相關行業組織要加強智能傳感器經驗模式總結和宣傳推廣。
(二)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激勵作用,進一步加大對智能傳感器產業扶持力度。重點支持一批應用市場廣、產業基礎好、易于快速產業化的智能傳感器項目,對高端芯片產前首輪流片費用給予補貼,對承擔技術含量高的封裝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給予獎勵。培育智能傳感與控制首臺(套)技術裝備,運用保險補償等政策,推動創新產品進入重點產業鏈供應體系。加強產融合作,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多種方式進入智能傳感器產業領域,引導智能傳感器產業與金融資本深度合作,在銀行信貸、發行債券、股權融資等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資本支持,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多方投入的新格局。
(三)集聚發展合力。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引導各類政策向智能傳感器領域傾斜,營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政策發展環境。成立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強化產業協作,形成發展合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加強與智能傳感器企業間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鼓勵智能傳感器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制定行業標準,掌握市場話語權。
(四)強化人才供給。持續優化人才環境,依托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引進頂尖人才“一事一議”等人才工程,積極引進海外領軍人才和高端技術人才,支持相關技術中心、孵化創業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設,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載體。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根據需求和自身特色,聯合公共服務平臺和企業,建設跨學科的智能傳感器綜合人才培養基地,為企業輸送高層次工藝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鼓勵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人才培養向智能傳感器方向傾斜。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