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正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方向邁進。國家經濟整體的進步也敦促控制閥產品加快腳步。
專家介紹 Q1 記者: 我們知道我國自60年代初開始到現在,控制閥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國外產品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您可以幫我們分析一下主要差距在哪里么? A 馮總: 第一,壽命和可靠性有差距。檢修有周期,科學定期對產品進行維護是維持閥門壽命的重要方法。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應適應檢修間隔周期,不然就會重大損失。 第二,基礎材料的差距。例如316不銹鋼,國內外的同一牌在光譜實驗條件下,材料成份是一樣的,但是在顯微鏡條件下可以觀察到我國產生的不銹鋼材料有偏析,這對材料的機械性能有嚴重的影響。這是由于我們熱處理技術上的差距,因此在使用上,我們的材料會達不到應有的綜合性能。 第三,重要附件--智能定位器,電磁閥等附件,質量差距很大。國外有兩種智能定位器,一種是以美國fisher為代表的噴水擋板式智能定位器,另外一種是以HBB為代表的壓電B式定位器。國內的需求量極大,中國沒有企業能生產出同質量的產品,因此這一市場一直被國外壟斷。 第四,對工藝深度的了解有差距。我們曾經對國外的產品進行跟蹤研究,發現他們的產品并不是沒有問題,國外企業會對產品進行追蹤,無論多小的問題也會不斷改進,而國內企業對產品的跟蹤不夠、問題的了解及時解決還有待提高,這也是限制企業產品進步的一個方面。 第五,標準更新過慢。國外的標準大多以學會來組織和修改,更新換代的頻率非常高。但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標準更新的速度就比較慢。例如氣動調節閥GB/T 4213-2008標準,2008年開始施行,但到今年為止都還沒修改過一次。距今13年的老標準顯然已完全不符合現在的產品生產需求,產生嚴重的滯后影響。標準的落后也限制了產品的進步,一個產品的標準代表著這類產品技術水平的高低。一個產品標準十幾年沒有更新,又談何產品的先進性。 Q2 記者: 高端控制閥的技術有部分還是掌握在國外一些企業手中,例如。美國、德國的企業,這些還都沒有實現替代進口,那么對于高端控制閥國產化我們遇到了哪些痛點和阻礙? A 馮總: 阻礙有很多。首先,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之需。從1975年我就參加化工部國產化辦公室控制閥測繪、仿造、試驗工作。對國外控制閥的結構非常了解。近四十年過去了,我們與國外的產品差距仍然很大。究其原因有很多,很多痛點應引以為鑒。 高端控制閥國產化的痛點有外因也有內因。內因即企業自身原因。在技術工藝方面,除了以上所說控制閥工程技術人員不足、工藝水平、裝配水平、檢維修水平參差不齊的原因,還有部分技術人員對控制閥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能和基本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了解的不是太全面。控制閥本身涉及的相關學科就很廣很深,它是多學科的產品,如果在基礎上還有斷鏈,那要是想往高端發展不就是不切實際的。 我國生產控制閥的企業有幾百家以上,均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組織(原來歸屬執行器協會,但有近十幾年沒有任何活動),企業得不到引導、組織、協調、規劃。(近兩年才得到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支持,才算成立了一個控制閥課題組)。從行業整體發展考慮,國內資源整合不起來,就形成不了研發和創新的合力。 同行之間低價競爭阻礙產品質量升級,惡意低價擾亂健康市場環境,也不斷沖擊著產業的發展,有些企業為了利益而降低產品質量,達不到用戶要求,只得任憑國外產品占領中國市場。 除了企業自身原因,還有其他一些因素限制了控制閥高端閥門國產化進步。 早期國內資源不能有效整合,失去了機會。我國從七五年引進國外成套裝置,有30萬噸大化肥(十三套)、四套30萬噸乙烯等。在當時,可以說這些裝置中涵蓋了國外所有控制閥企業的產品。這是學習研究很好的條件和機遇。但是計劃經濟年代上層管理部門,條塊分割,職能分散嚴重。一級部(委)下屬的控制閥生產企業參加不了國產化工作,而化工部只有徐州化機廠和四川化機廠參加測繪、仿造。專業生產控制閥的企業參與不了,導致國產化步伐往后延續幾年甚至幾十年。 職能部門監管不夠嚴格。我國很多行政權力部門對控制閥企業取證、考核、監管不夠嚴格,造成魚龍混雜,劣質產品擾亂市場,使有條件的企業利益嚴重受損,創新受阻。 試驗先進性尚未達標。控制閥生產企業對產品質量檢測基本上只有靜態試驗,動態試驗根本沒條件做,費用也承擔不起。在這方面,建議國家投入,建立國家級動態實驗室,否則在工況使用方面就做不到品質驗證、優化改進。 有條件的用戶一定要創造條件讓有能力的企業的產品上線考核(這一點非常困難)。不然國內企業永遠趕超不了國外先進企業,國產化替代從何談起呢? 現在有些國產化的控制閥只停留在一個品種,一個規格,要想達到系列化,標準化,通用化的水平,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呼吁國家重視、精準支持、集納有效資源,發揮企業主觀能動性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實現中華民族的美愿景作為動力、減少內耗,按照自然規律,價值規律、經濟規律走好自己的路。 Q3 記者: 曾經有專家提到我國煤制油化工用閥研發和世界在同一“起跑線上”,希望企業抓住機會,讓我國儀表控制閥能夠躋身于世界前列。除此以外,控制閥領域還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可以讓企業為之努力? A 馮總: 我不同意煤制油用閥和世界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觀點。煤制油的工藝我國已掌握的技術水平確實與國外先進工藝相當,但不等于所使用的裝置設備都已躋身于世界前列。 我國是一個以礦石燃料為主的大國,它是不可再生利用的,國家為什么在規劃中提到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頂層設計呢?請大家一定要注意政策之導向。 在以煤為燃料的工業有:煤制焦,煤制乙烯,煤制氣(CO)、煤制油。碳達峰即為全國以煤為能源2030年達到峰值,碳中和可以產生以煤為能源為原料,完全達到理想化學方程式一樣產品(做到沒有附產品),排放為零,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剛剛已經反復提到,我們與國外企業在高端產品技術上差距還很大。主要有以下幾類產品,企業可以結合自身優勢考慮努力方向。例如超大口徑(>350mm),目前國內大多口徑是300mm以下的;微小流量(Cv值10-3~10-5),一小時流出的流量不到一公斤;超高溫控制閥(達到材料蠕變值以上);超低溫控制閥(-196℃~-273℃),關鍵是要解決材料冷脆的問題;高壓差(ΔP),設計不好容易產生氣蝕、空化現象,對閥芯閥座會產生嚴重的破壞;快速開關閥(1~3秒),這類閥門現在有很多應用,生產難度比較高,閥門過快打開,會產生強烈的振動,也不可避免的要撞擊閥座,從而造成損壞。另外還有核電核島用閥,軍工閥、航天閥、船用閥,海上平臺閥,海底深水閥、三酸兩堿強化學腐蝕用閥等,這些都是我們國家的短板,所以企業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疫情開始以來,中央反復強調百年未遇的機遇,的確如此,國家政策也有相應的傾斜。今年上半年國家幾部委共同發文,對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控制閥又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這對控制閥企業來說就是機遇。中石油中石化對產品的國產化有強烈需求,這也是給有條件的企業創造機會。自疫情開始以來,進口國外產品會有很多的問題,這使得一些用戶單位不得不轉向國內企業。但是用戶對產品技術要求很嚴格,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提高標準。壓力也是動力,挑戰也更是機遇。 Q4 記者: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企業發展“專、精、特、新”,在控制閥或者閥門領域,您可以給廣大中小企業一些指點意見么? A 馮總: 專:不論企業規模大小,都要做到“專”,大企業有大企業的優勢,小企業有小企業的能量。不光基礎理論、設計、選型、工藝、裝配,都要“專”進去,不專就做不出高品質的產品。 精:精準、精確,不光外觀,內在的品質更要精,用數據跟國外對比。到那時我們才能做到與之在同一平臺競爭。學別人的也要學的象,學的精。 特:設計選型不能產生技術偏移,要做出自己產品的特色。 新:要有新理念、要生產出創新、實用、高質量產品。不僅要創新,還要起到推進和引領作用。隨著智能化的進步,制造企業有很多新的東西要配套,市場需要推動產品的創新,市場環境的進步推動產品技術和工藝的更新。 Q5 記者: 我們知道您作為專家一直不遺余力的在控制閥領域發光發熱,不知道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您下一步的計劃? A 馮總: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