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印發《“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以下稱《規劃》)。《規劃》稱,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切實支撐好科技強國建設,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創新“中國貢獻”。
在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方面,《規劃》指出,支持開展關鍵新材料“卡脖子”技術攻關。搭建硅基光電子、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等重點領域共性技術平臺,加速技術及產品研發進程。光電子板塊圍繞光傳感、光電芯電、大功率激光器等方向材料制備、器件研制、模塊開發等方面補短板。第三代半導體板塊圍繞碳化硅、氮化鎵等高品質材料、器件、核心設備,打造高端產業鏈。碳基集成電路板塊協同推進先導工藝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平臺開發、三維集成電路技術研發,推動碳基集成電路實現產業化。
支持開展通用型關鍵零部件研發。研發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CSEL)、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擬芯片、單光子探測器、原子陀螺、增量式磁編碼器、微量氣體傳感器、扭矩傳感器、高精密減速器、電磁波探測器、光路控制元件等關鍵零部件。
支持開展關鍵儀器設備研發。支持挖掘一批服務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定制化科學儀器和設備,重點突破研發小型高端質譜、新一代光譜、真空獲得儀器等關鍵技術。
在智能制造方面,《方案》指出,聚焦智能機器人、無人機和智能裝備等,加大產業前沿及底層正向研發技術支持力度,形成“北京智造”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創新策源地。智能機器人領域重點打造仿人和仿生機器人共性技術平臺,加快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等整機研發和關鍵技術突破,仿人機器人重點研究人體肌肉-骨骼剛柔耦合、多模式運動智能自主適應、雙臂協同擬人化多任務作業等技術,研制剛柔機器人關節、智能仿生視覺-力覺感知單元、靈巧操作手臂等;仿生機器人重點研究仿生靈巧機構與結構設計、動態感知越障規劃、多模步態生成與穩定控制等技術,研制柔性電驅關節、行走智能控制器、智能能量管理系統等;異構協同重點突破新型多機器人控制器、多傳感器協同融合、多機器人智能核心控制等技術,實現異構、人-機混合多智能協同。無人機領域重點研究仿生飛行、多棲跨介質飛行、臨近空間飛行、新能源高效動力與能量管理、動態場景感知與自主避讓、群體作業與異構協同等關鍵技術。智能裝備領域面向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數控加工等行業,聚焦通用關鍵零部件、智能生產線、“黑燈工廠”以及協同制造等重點方向,推動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擬芯片、數據融合、設備互聯互通、工藝流程優化與控制等底層關鍵技術突破,以及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系統協同控制等共性技術集成創新。科學儀器與傳感器領域瞄準4D時間分辨超快電鏡技術、光子超精密制造、智能微系統等領域開展協同攻關。
在推動科技服務業跨越發展方面,《規劃》指出,加快打造研發服務、科技咨詢和檢驗檢測支柱行業。吸引領軍企業設立獨立研發機構。推動科技咨詢數字化發展,開展數據存儲、分析、挖掘和可視化技術以及理論、模型、工具和方法研究。促進檢驗檢測服務升級,開展計量、檢驗檢測、品質試驗方法及評價方法等研究,形成相關檢測標準。
在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方面,《規劃》指出,加強城市安全發展科技支撐。提升水、電、油、氣、熱等系統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動城市生命線系統由集中化、大型化的中心放射式布局向分布式、微循環、多向聯通的多節點網格化布局轉變。加快綜合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等關鍵環節技術開發,推廣5G網絡圖像傳輸和處理技術、終端接收和網絡視頻技術,提升首都安全整體防控智能化水平。
在強化碳減排碳中和科技創新方面,《規劃》指出,針對區域性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改善及生態環境增容等過程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智能監測檢測技術、精準計量控制技術、低碳資源化技術和智慧化管理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形成污染物全過程治理的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