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印發《關于發布<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下稱《通知》),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等五大類高耗能行業相關重點領域,分別列明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以此為依據,要求限期分批實施改造升級:對于不能按期改造完畢的項目進行淘汰;對于能效低于本行業基準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級的項目,限制用能。上述規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執行。
為節能降碳改造提供重要依據
今年10月,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實施節能降碳行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重點行業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到2030年,達到標桿水平企業比例大幅提升,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知》正是對上述目標的落實與細化。
圍繞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五個行業,《通知》進一步劃分11中類、19小類,分別明確了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其界定主要參考國家現行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的先進值和準入值、限定值,根據行業實際、發展預期、生產裝置整體能效水平等確定,并將視行業發展和能耗限額標準制修訂情況進行補充完善和動態調整。
“發布能效水平指標是推動行業節能降碳的關鍵一環。”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專家李永亮表示,高耗能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耗能屬性主要由產品性質和工藝特點決定。能耗水平的科學界定,可以為加強高耗能行業“兩高”項目管理、引導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提供重要依據。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濤也稱:“高耗能行業產品往往處于產業鏈上游,關系到基礎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安全有序供應。明確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既可限制其任意發展,也能避免簡單‘一刀切’,從而影響市場供需、造成價格波動。”
淘汰不能按期改造完畢的項目
以指標為依據,《通知》要求分類推動項目提效達標:對擬建、在建項目,應對照能效標桿水平建設實施,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標桿水平;對能效低于本行業基準水平的存量項目,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高生產運行能效,堅決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落后產品。
《通知》還提出,限期分批改造升級和淘汰:對需開展技術改造的項目,各地要明確改造升級和淘汰時限(一般不超過3年)以及年度改造淘汰計劃,在規定時限內將能效改造升級到基準水平以上,力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對于不能按期改造完畢的項目進行淘汰;堅決遏制高耗能項目不合理用能,對于能效低于本行業基準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級的項目,限制用能。
“《通知》能夠進一步推動各地方完善新建項目審批和建設,引導存量項目采用先進技術工藝提高能效水平,有利于推進整體能效水平不斷提升。”李永亮表示,能效對標是查找能效差距、挖掘節能潛力、促進企業節能降碳的重要方法。“只有做好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才能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對未能按期改造升級的項目限制用能,能夠保證產業發展、遏制能源過度使用,可謂‘一箭雙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王一鳴坦言,多地擬達產投產的“兩高”項目數量較多,新增能耗量較大。“堅決遏制其盲目發展,是從增量上控制能耗和碳排放的根本舉措。實行清單臺賬管理,進行分類處置和動態監控確有必要。”
整合利用已有政策工具推動改造
《通知》還強調,要立足本地發展實際,穩妥有序推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切實避免“一刀切”管理和“運動式”減碳,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對此,王一鳴表示:“要堅持系統觀念,尊重客觀規律,把握工作節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產業存量,全面做優產業增量。”
毛濤稱,各地方、各企業的基礎和條件不同,改造面臨的實際情況各異。“部分企業水平相對落后,改造技術、路線不清,對照指標甚至可能無從下手。建議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案例,為更多項目提供參考。”
李永亮建議,以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為依據,結合國家相關產業布局規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能耗雙控和環境準入等政策措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工藝技術水平落后、能效不達標的裝置關停退出;通過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系統梳理本地區、本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企業名單,推動名單內企業制定改造升級方案計劃,明確改造目標、時間節點、技術路線、實施路徑等,落實好具體工作舉措。
為完善配套,《通知》要求整合利用已有政策工具,通過階梯電價、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環保監督執法等手段,加大節能降碳市場調節和督促落實力度;推動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向節能減排效應顯著的重點項目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落實節能專用裝備、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快企業改造升級步伐,提升行業整體能效水平。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