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11月第三周,倫敦金屬交易所6大工業金屬銅、鋁、鋅、鉛、錫、鎳的現貨價格紛紛超過期貨價格,出現了“現貨溢價”。這是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其中,銅和錫的現貨溢價幅度更是達到創紀錄的高位。
作為能源轉型供應鏈上必不可少的金屬,業界普遍認為,歐洲地區的金屬供需正呈現極其不平衡的狀態,這對該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推進減排十分不利。
“綠色”金屬供應持續吃緊
面向清潔能源應用的金屬被稱為“綠色”金屬。近年來,電動汽車、太陽能、風能、儲能等行業的迅猛發展,使得銅、鎳、錳、鈷和鋰等“綠色”金屬的價格持續上漲。據了解,歐盟在《歐洲綠色協議》中列出了30種能源轉型必不可少的“綠色”金屬,其中包括銅、鈷、鋰、錳、鎳、釹等。今年以來,這些金屬的價格與2011年相比增長了幾倍。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清潔能源正在成為對金屬需求增長最快的領域,因此,歐盟的氣候目標與區域礦產金屬供應之間的“不匹配”愈發嚴重,除非迅速而徹底地改變,否則,未來10年,歐洲將持續面臨金屬供應危機。
IEA的數據顯示,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所需的金屬投入是傳統汽車的6倍,以當前的情況來看,5年后,歐洲將長期處于鋰等電池金屬供應稀缺的狀態。另據世界銀行指出,能源轉型將需要比任何其它戰略金屬更多的鋁,其主要用于輕型汽車、電網和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到2030年末,歐洲又將遭遇鋁稀缺的局面。
“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在轉型速度與資源配置不夠匹配的情況下,資源供應面臨了更多障礙與挑戰。”全球第二大鈷供應商歐亞資源首席執行官宋本表示。
市場活力不足
一直以來,歐洲在氣候問題和環保減排方面都較為積極,但與其氣候目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地區日趨嚴重的供應鏈危機。
《金融時報》指出,歐盟在工業政策方面的表現,遠沒有對待氣候政策那么大膽和果斷,該地區對關鍵電池金屬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但供應持續滯后,正在給歐洲清潔能源價值鏈帶來破壞性影響,歐盟亟待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政策杠桿來恢復金屬市場的活力。
事實上,盡管歐洲早在去年就意識到這一風險,并啟動了歐洲原材料聯盟,以激發區域內投資,但增強電池金屬提煉能力并非朝夕之事。
有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歐洲需要進行更多戰略金屬開采和提煉,,同時打造多元化的供應渠道;另一方面,歐洲政策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向助力能源轉型的行業和企業傾斜,保護他們免受能源價格和供需波動影響。
金屬稀缺或成“常態”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原材料都會面對“供給與需求的錯配無法消除”這一問題,供給端受制于產能釋放周期,供需再平衡往往需要較長時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需求增長,而供給釋放又需要時間,導致銅、鎳、鈷和鋰的價格連年走高,因此,不具備資源優勢卻有巨大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歐洲,將持續承壓,這將打亂或推遲其能源轉型的節奏。
IMF預計,如果這樣的局面持續下去,無疑將推高歐洲的能源轉型成本,進而拖累其轉型速度。“對歐洲而言,如果供需兩端無實質性改變,金屬供應危機將在中長期內成為該地區難以消除的頑疾。”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