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城市能源周刊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連發《呼包鄂烏“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均重點提及氫能產業未來規劃。內蒙古不僅煤炭資源豐富,而且風光資源無限。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內蒙古積極謀求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不過,氫能產業尚處起步階段,外送消納兩頭勢必阻礙“三北”地區大規模發展水電解制氫,內蒙古地區為何仍舊選擇持續發力氫能?
投資金額約占全國總額一半
內蒙古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資源儲量和生產大區。作為資源大省,長期依賴能源產業的內蒙古,產業結構初級化、重型化、單一化問題突出,形成了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高的局面。
數據顯示,近年來,內蒙古能源消費總量大幅增長,經濟總量僅占全國的1.7%,卻消耗了全國5.2%的能源,迫切需要減少對煤炭的依賴,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氫能成為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角色,自2020年起,內蒙古陸續發布氫能支持政策,發力氫能產業。
11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呼包鄂烏“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要協同打造氫能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風光氫,建設綠氫生產基地,并對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和烏蘭察布市三個城市進行了不同的氫能產業規劃。兩日后,《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正式印發,規劃指出支持包頭市、烏海市等地開展氫氣煉鐵的示范項目建設,到2025年,力爭全區綠氫生產能力達到50萬噸以上,建成加氫站100座。
內蒙古風光資源豐富,擁有發展綠氫產業的巨大潛力。優良的資源稟賦吸引了能源央企國家電投、氯堿行業龍頭鴻達興業等相繼在此布局氫能產業。同時,其它氫能相關企業也紛紛將目光投向內蒙古。相關統計數據顯示,8月以來,已披露的氫能項目投資總額達到900億,其中內蒙古氫能項目投資金額約為400億,占全國總投資的近一半。
為氫能示范提供最佳場景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鄂爾多斯、烏海申報加入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中國氫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郭亞芳表示,烏、鄂、包、呼城市群及產業鏈具有城市公交、礦產短倒、區內火電煤運、企業自備電廠煤運、冶金鋼鐵物流等示范應用場景,且煤炭、礦業、冶金、石化與農業物流量巨大,是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尤其適合氫燃料電池重卡的示范推廣。
數據顯示,目前,鄂爾多斯境內有運煤重型卡車、工程貨車超過30萬輛,在能源轉型背景下,這批車輛的“柴改氫”空間巨大,可成為國內最大的氫燃料電池重卡的應用市場。2021年上半年銷售632輛燃料電池汽車,其中重卡近240輛,這些氫能重卡的主要投放地之一就包括鄂爾多斯。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內蒙古計劃到2025年建成加氫站100座。對此,郭亞芳告訴記者:“在發展綠色物流的背景下,推進綠電、綠氫零碳交通能源服務系統勢在必行,零碳電氫綜合能源補給站將迅猛發展。政府綠色礦山基金、新能源汽車新勢力、傳統加油站企業、新能源及氫能服務供應商及物流服務企業都在布局新能源綜合補給站。因此,內蒙古不局限于推動單一的加氫站建設,而是以合建站的形式推動加氫站發展。”不過,郭亞芳認為,單一的加氫站的投資建站速度,取決于政府氫能財政支持政策是否下達,而目前內蒙古氫能產業的支持性和規劃性文件已出臺,但財政支持政策仍未下發,有待繼續關注。
可實現“自產自銷”
氫能產業尚在起步階段,規模化效應暫未顯現,儲運問題導致的成本增長不容忽視。外送消納兩頭難此前一直困擾著“三北”地區制氫產業,如何解決氫能在內蒙古的輸送、消納問題?
對此,郭亞芳分析指出:“事實上,內蒙古當地的煤化工、煉化、合成氨等產業用氫量巨大,此前一直使用污染較大的化石燃料制氫或工業副產氫,如今用綠氫替代灰氫,也可有效降低企業碳排放。”
一位能源研究院研究員則告訴記者,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電解水制氫成本將持續下降,有利于氫能產業規模化應用。同時,對于內蒙古而言,可以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配合水電解制氫,保障本地工業氫氣需求,大力發展綠色化工,有效解決高耗能企業的清潔能源供給問題。
“氫氣的長距離、大規模儲運需要氫液化、零碳合成氨等技術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民用氫液化項目陸續開展,工業氣體巨頭法液空和林德公司均在國內開展了項目合作。同時,業內在氫儲運方面,更加看好綠氫應用于甲醇、合成氨。”郭亞芳指出。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