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節煤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到2025年,全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國家發改委不久前發布的《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向和目標明確。對照《方案》,現役煤電機組距離上述目標還有多遠?
據了解,因效率相對較低、煤耗居高難下,平均供電煤耗目前普遍高于330克/千瓦時,亞臨界機組已成為上述“三改”聯動面臨的最大短板。截至2020年底,這部分機組仍占全國煤電總裝機的1/3左右,改造數量之大,進一步加劇了提質增效的難度。找到確保安全、降耗減碳、經濟可行的技術方案迫在眉睫。
改造需全行業通力合作
《方案》要求,對供電煤耗在300克/千瓦時以上的煤電機組,加快創造調節實施節能改造;鼓勵現有燃煤發電機組替代供熱,對具備供熱條件的純凝機組開展供熱改造;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完成2億千瓦。
在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陳進行看來,對標“三改”聯動,亞臨界機組需求迫切、潛力巨大。“我國煤電裝機容量接近11億千瓦,總體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但離全面打造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大約3.5億千瓦的亞臨界機組,參數低、汽輪機流通效率低,平均供電煤耗普遍高于330克/千瓦時。僅30萬千瓦等級機組就有約880臺,部分機組煤耗甚至達到350-360克/千瓦時,與當前在役燃煤機組供電煤耗低于31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要求相去甚遠。改造需要全行業通力合作、快馬加鞭。”
考驗不止降煤耗一項。上海申能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偉忠表示,亞臨界機組靈活性普遍欠佳,面臨大規模節能改造和靈活性提升的雙重挑戰。“按照《方案》,如果不能改造到位,最終將被關停淘汰。我國亞臨界機組總體比較新,即便最舊的機組,也比英國最新的燃煤機組‘年輕’,如果大容量進行關停,既不科學也不經濟。無論從補齊煤電行業碳減排短板,還是機組自身發展角度看,大幅提效改造勢在必行。”
對此,《方案》提出,梳理排查具備改造條件的亞臨界煤電機組,統籌銜接上下游設備供應能力和電力電量供需平衡,科學制定改造實施方案,有序推進高溫亞臨界綜合升級改造。
改造后可追趕超超臨界機組水平
事實上,亞臨界機組改造已有諸多嘗試,效果卻不盡如意人。
“比如,常規汽輪機通流改造應用最多,但節能收益有限,改造后還是達不到310克/千瓦時煤耗要求,也難以保持長期高效運行。跨代升級改造成準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投資大,幾乎相當于重建,升溫至566/566℃的方案,因性價比不高,幾乎鮮有人問津。”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減排中心副秘書長王凡坦言。
改造到底有何需求?馮偉忠認為,改造應兼顧大幅提效、靈活性提升、保效延壽及經濟性等條件。“首先是提效幅度足夠大,盡可能一步到位,避免未來因減碳要求提升而重復改造。同時,前瞻性考慮機組超低負荷調峰能力的改善、優良調頻能力的保留,以支撐整個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實現結構性碳減排。改造后的機組還要保持長期高效運行,防止效率過快折損,與新建機組替代相比要有顯著的性價比優勢。不能像現在有些改造,既加重電廠負擔,還會造成資金和資源浪費。”
有沒有符合條件的方案?據了解,由我國首創的“亞臨界機組600℃升溫改造技術”,已實現供電煤耗下降35克,可滿足負荷在20%-100%之間靈活調節,并做到機組延壽和長期保效,已被國家列入“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據徐州華潤電力有限公司節能專業主任馬國營介紹,利用這種技術對該廠32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實施改造,供電煤耗已由321.57克/千瓦時降至285克/千瓦時。“改造后的機組在額定工況下供電煤耗平均降低35克/千瓦時,相當于效率水平提高10%以上。這個水平超過所有現役超臨界機組,達到較先進的超超臨界機組水平。”
改造需要 “一機一策”有序推進
“除了煤耗大幅降低,機組深度調峰性能得到質的提升,在沒有投油助燃和保持超低排放條件下,最低穩定運行負荷能力還能達到19%,提前11年達到國家提出的2030年煤電機組實現20%-100%深度調峰目標。”馬國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改造費用共計3.5億元,以單位投資1100元/千瓦計算,靜態投資回收期7年,此外還可獲得電網節能調度及深度調峰收益。按照5500利用小時計算,年可節約標煤量5.53萬噸,二氧化碳減排14.7萬噸。”
馮偉忠進一步稱,徐州華潤電廠的改造方案具備可行性和普適性,若能在現役亞臨界機組大規模推廣,保守按照供電煤耗降低30克/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4500小時測算,每年將節約超過47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27億噸以上。“亞臨界機組整體提升20%的深度調峰性能,還可騰出7000萬千瓦調峰容量,對應增加3.5億千瓦新能源消納能力。”
“按照《方案》要求,僅靈活性改造一項,每千瓦投資就在500-1500元不等,經濟性也是電廠關注的重點。建立適合市場化運行的商業模式,才能加快綜合升級改造工作。”王凡建議,研究通過技術轉讓,提供技術包、軟件包、培訓包等形式,按照改造機組的臺數來收取轉讓費,或成立技術、設計和制造三方聯合體,把機組改造納入商業化運營。
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原總裁胡敏表示,我國亞臨界機組數量多,改造需要“一機一策”。“過去是零散幾臺,現在面對全國大范圍改造,怎么跟發電企業、設計院、監測單位溝通,究竟有多少機組具備改造潛力,五年內如何科學推進實施等,這些實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與上下游企業、設備制造商、材料供應商等相關方協同推進。”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