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11月9日,廣東省發改委印發《廣東省運輸船舶LNG加注站建設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提出2021年底前開工建設內河船舶LNG加注站6座,至2022年建成以干線航道為重點的船舶LNG加注站共8座(包括沿海加注站2座),以促進水運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并滿足LNG動力船舶的加注需求。
據悉,未來廣東將逐步建設19座船用LNG加注站,其中內河LNG加注站16座,沿海LNG加注站3座,到2022年底實現應用LNG動力船舶300艘。
當前,各省市都在積極踐行落實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規劃,水上LNG船舶和加注站關注度持續升溫。“內河船舶推廣使用LNG是我國減污降碳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作為給LNG動力船舶提供燃料加注服務的場所,目前國內LNG水上加注站建設進展緩慢,內河運營的水上LNG加注網點僅4座,海上LNG加注站仍是空白。同時,實際以LNG為動力燃料的航行船舶數量并不多,無論內河LNG加注站還是LNG船舶運力發展都需提速。”某LNG接收站資深人士說。
政企合力解難題
雖然內河LNG船舶應用還有諸多問題待解,但較柴油而言,LNG可減少80%的二氧化氮、25%的二氧化碳、100%的二氧化硫排放,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目前政府和企業都在發揮各自“特長”推動和滿足航運業遠期減污降碳目標。
近日,由中國海油負責提供加注服務、中國船舶集團設計建造的廣東省首批50艘LNG單一燃料動力船舶——“達峰3001”“中和2001”兩型首制船在廣州南沙正式交付。
此外,廣東省新能航運有限公司近期與中海油廣東水運清潔能源有限公司首批LNG單一燃料動力船舶供氣合同簽約;港航集團首期新建50艘LNG單一燃料動力內河船舶將于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相繼投產;中海油集團計劃在廣東省內河建設LNG船舶加注站,并在正式的LNG船舶加注站建成之前專門設置臨時加注站,以滿足已投產LNG動力船舶的實際用氣需求。
同時,中集安瑞科母公司中集集團已于今年5月與廣東肇慶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擬在西江流域新建300條LNG動力單燃料水泥罐船,建成后將徹底改變西江流域水泥運輸方式,打造綠色環保的清潔能源運輸新生態。
“廣東省LNG運輸船的快速發展,使得LNG有了更長遠需求。2022年,潮州閩粵LNG儲備站即將投產,將與現有的珠海金灣、廣東大鵬、深圳華安、東莞九豐、國家管網迭福和國家管網粵東6座接收站共同為廣東地區LNG需求提供保障,為LNG動力船改造投用保駕護航,可為全國內河航運轉型提供經驗。”金聯創天然氣分析師高永錄說。
高永錄介紹,近年來,多地政府不斷出臺LNG水上應用市場支持政策。例如,江蘇省出臺了《關于規范內河船用LNG加注站建設運行的指導意見》,上海市交通委制訂了《上海綠色港口三年行動計劃》,提出鼓勵船舶使用LNG試點應用。此外,江西省也提出著力引導新建船舶應用LNG,大力推動水運企業應用LNG清潔能源。
硬件“不夠過硬”
作為發展內河航運LNG應用的硬件設施之一,LNG動力船舶數量和加注站建設仍較為滯后。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國建成的LNG動力船舶僅290余艘。
“國內LNG動力船舶發動機應用一般有改造和新建兩種方式,改造后的發動機被稱為‘混燒模式’,新建的發動機則有‘混燒’與純LNG兩種形式。目前來看,雖然政府給予大力支持,但受改造成本偏高和油氣價差不明顯等因素影響,短期內還無法對全部柴油發動機進行改造。國內LNG動力船的建造成本比傳統燃油動力船舶大約增加20%-30%,改造和新建成本過高成為制約LNG動力船舶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上述LNG行業資深人士說。
“與此同時,目前船舶所用燃料油的市場制度不完善,致使一些質量不合格、不達標的低價燃料油進入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給LNG動力船舶發展帶來了阻礙。” 上述資深人士補充說。
另一方面,提升并擴大船運LNG應用范圍,充足的加注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后備支持,但是供氣網絡在實際建設中卻遇到困難。“LNG配套基礎設施在建設環節的投資較大,讓企業‘望而卻步’。”上述資深人士說。
尚不健全的加氣網絡讓船東使用LNG動力船的意愿有所下降。“據了解,目前投運的LNG加注站尚不足已建加注站的三分之一,大多集中在江蘇。加注站數量過少、布局不合理,無法滿足船舶航行需求,船東自然就不愿再主動選擇LNG。”上述資深人士補充說。
該人士進一步稱,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水上LNG燃料的應用尚處探索階段,使用LNG燃料的船舶規模尚小,LNG 燃料水上加注站布局不完善,尚處于市場的培育發展階段。
多措并舉實現綠色航運
受訪人士表示,為實現降碳目標,應充分利用現有LNG船舶開展運輸服務,并優化設備及操作,最大程度發揮其減污降碳作用。
“建議完善我國內河LNG動力船舶加氣站部署,并確立LNG水上加氣站主要負責機構。同時加大LNG應用范圍,對我國長江流域航運的能源消費市場體制進行改革創新,加快審批,加大扶持力度。”上述資深人士說。
盡快解決技術難題和資金短缺問題也成為業內共識。“應適當制定有關LNG動力船舶的補貼政策并對船舶改造和建造進行分類補貼。同時加快推進和制定LNG動力船舶相關技術準則,提升其技術水平、安全性和經濟性,助推行業發展。”該資深人士說。
業內人士建議,我國在積極推動水運行業低碳發展的同時,應雙管齊下,積極引入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碳稅等市場機制,在碳市場相對成熟的上海、 湖北等地優先試點水運行業碳排放權交易活動,激勵減排責任主體采用低碳、零碳燃料及相關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水運行業實現減碳提供更加靈活的解決方案。
標簽:
相關資訊